沈叡達書簡帖贊原文
書之神韻雖于心,書之漢度必資于學。分制有法,均停相若,三四合體,上下齊腳,多寡不牽,乃異世作。
今視其帖,信乎其嗜之專而見之卓也。
雖然,藝在當家,羽亦有源,存中瞻前,文通比肩。
雇翰墨文章之不殊,而俱未若公之知言。
知言伊何,以神合天。
古人之良,意在筆前。
詩詞問答
問:沈叡達書簡帖贊的作者是誰?答:岳珂
問:沈叡達書簡帖贊寫于哪個朝代?答:宋代
問:岳珂的名句有哪些?答:岳珂名句大全
參考注釋
神韻
風度韻致,也指詩文書畫的風格韻味
敬弘神韻沖箭,識宇標峻。——《宗書·王敬弘傳》
“那雪正下得緊”。一個“緊”字,境界全出,魯迅先生贊揚它富有“神韻”,當之無愧。——《簡筆與繁筆》
均停
(1).均勻妥貼。 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書畫》:“若筆畫多寡相近者,須令大小均停?!?/p>
(2).謂平板而少變化。 清 顧炎武 《日知錄·醫(yī)師》:“今之用藥者,大抵雜泛而均停,既見之不明,而又治之不勇,病所以不能愈也?!?/p>
相若
相近,相仿
年相若。——唐· 韓愈《師說》
三四
(1).猶言再三再四?!侗饼R書·崔邏傳》:“握手殷勤,至于三四?!?/p>
(2).表示為數不多。 宋 歐陽修 《歸自謠》詞:“春艷艷,江上晚山三四點。”
合體
(1).合為一體,謂關系密切?!抖Y記·昏義》:“婦至,壻揖婦以入,共牢而食,合巹而酳,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?!?孔穎達 疏:“所以合體同尊卑者,欲使壻之親婦,婦亦親壻,所以體同為一,不使尊卑有殊也?!?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辯證一》:“王左右之臣,合體一心,趣乎王者也?!?/p>
(2).猶合身。 陳建功 《丹鳳眼》:“雪白的工作服很合體?!薄缎氯A文摘》1984年第4期:“第二天,換了一身更合體的紅花衣裳的姑娘堅持要送父子倆一陣?!眳⒁姟?合身 ”。
上下
(1) 高處和低處;上面和下面;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
上下同欲者勝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攻》
鳴聲上下,游人去而禽鳥樂也。——宋· 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
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。——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(2)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
全家上下都很高興
(3) 從上面到下面
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
(4) 指程度上高低、優(yōu)劣
不分上下
(5) 用在數量詞后,表示概數;左右
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
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
(6) 稱衙門中的差役
這般炎熱,上下只得擔待一步!——《水滸傳》
多寡
多少
自由民按他們財產的多寡分成若干等級
異世
(1).不同時代?!稘h書·王莽傳上》:“至於制作,與 周公 異世同符?!?南朝 宋 謝靈運 《七里瀨》詩:“誰謂古今殊,異世可同調。” 唐 韓愈 《進士侯喜》:“或日接膝而不相知,或異世而相慕。”
(2).前代;前世?!稘h書·郊祀志下》:“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,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?!?顏師古 注:“異世,謂前代?!薄段倪x·張悛<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>》:“正刑則罪非 晉 寇,從坐則異世已輕。” 呂向 注:“言正刑則 漢 魏 之時征伐不為 晉 寇也,若緣 孫皓 之坐,則是遠祖應輕也?!?宋 秦觀 《題彭景山傳神》:“﹝ 彭景山 ﹞年四十不幸喪明……以得喪觀之,豈異世有所負耶?”
(3).不同的世間。指陽間與陰間。 晉 潘岳 《哀永逝文》:“思其人兮已滅,覽餘跡兮未夷。昔同途兮今異世,憶舊歡兮增新悲。”
(4).指去世在陰間的人。《宋書·何偃傳》:“﹝ 偃 ﹞卒官,時年四十六……﹝ 世祖 ﹞曰:‘ 何偃 遂成異世,美志長往?!薄赌淆R書·王儉傳》:“ 儉 年德富盛,志用方隆,豈意暴疾……便為異世,奄忽如此,痛酷彌深。”
(5).后代;后世。 唐 元結 《辯惑》上篇:“是以惡蒙異世之誅,善及子孫之賞?!?宋 周密 《齊東野語·鴟夷子見黜》:“余感其事,故書之以為異世之戒云?!?清 曾國藩 《江忠烈公神道碑銘》:“余既揭其用兵始末,乃并述他行義,聲之銘詩,用告異世治國聞者?!?/p>
雖然
(1) ——用在上半句,下半句多用“但是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卻”等與它呼應,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,但后邊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
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,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
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,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。——魯迅《故鄉(xiāng)》
(2) 雖然如此,雖是這樣;即使這樣
善哉。雖然,公輸盤為我為云梯,必取宋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
雖然,受地于先王,愿終守之,弗敢易!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》
當家
經營管理者
她是我們廠里的好當家
通比
(1).串通勾結?!俄n非子·八經》:“陰使時循以省衰,漸更以離通比?!?陳奇猷 集釋:“此句當係言離臣下相通、比周之術?!?/p>
(2).總起來考核,總算。 宋 蘇軾 《論役法差雇利害起請畫一狀》:“令諸縣不得將逐等人戶,各別比較,須得將上三等人戶,都數通比。” 清 黃六鴻 《?;萑珪どw·銷號件》:“諭令經承原差,將承催號件,嚴行催結,定于某日通比?!?/p>
翰墨
原指筆、墨,借指文章、書畫
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,見意于篇籍。——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
文章
(1) 原指文辭,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
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?
(2) 泛指著作
為文章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柳河東集》
每為文章。
(3)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
話里有文章
(4) 事情;程序
照例文章總得做好
不殊
(1).沒有區(qū)別;一樣。 漢 揚雄 《解嘲》:“世異事變,人道不殊。” 唐 杜甫 《小至》詩:“云物不殊鄉(xiāng)國異,教兒且覆掌中杯?!?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槐西雜志一》:“人情物理,大抵不殊?!?/p>
(2).謂身首尚未分離。指 * 未死?!稘h書·淮南王傳》:“太子自刑,不殊。” 顏師古 注:“殊,絶也,雖自刑殺,而身首不絶也?!?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楊貞婦》:“ 靜安 守節(jié)不嫁,權貴爭求之,至截髮自剄,不殊?!?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緬甸歸誠本末》:“﹝ 劉藻 ﹞因於三月癸酉中夜,挑燈默坐,驅侍者出,自剄不殊,宛轉於牀榻間,七日乃死?!?/p>
(3).未絕?!缎绿茣蔷鳌罚骸盎蔬\不殊如帶?!?/p>
未若
不如,比不上?!逗鬂h書·荀彧傳》:“ 彧 報曰:‘今穀食雖少,未若 楚 漢 在 滎陽 、 成皋 閒也?!?三國 魏 曹丕 《典論·論文》:“蓋文章經國之大業(yè),不朽之盛事,年壽有時而盡,榮樂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無窮?!?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公欣然曰:‘白雪紛紛何所似?’兄子 胡兒 曰:‘撒鹽空中差可擬?!峙唬骸慈袅跤L起?!?唐 柳宗元 《非國語上·不藉》:“吾以奉天地宗廟,則存其禮誠善矣。然而存其禮之為勸乎農也,則未若時使而不奪其力。” 宋 蘇軾 《賀坤成節(jié)表》:“放億萬之羽毛,未若消兵以全赤子;飯無數之緇褐,豈如散廩以活饑民。”
知言
(1).有見識的話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 秦伯 問於 士鞅 曰:‘ 晉 大夫其誰先亡?’對曰:‘其 欒氏 乎?’ 秦伯 曰:‘以其汰乎?’對曰:‘然, 欒黶 汰虐已甚,猶可以免,其在 盈 乎?!?秦伯 以為知言?!薄缎绿茣ぶ炀磩t傳》:“ 敬則 以為 秦 漢 世禮義陵遲,不可復用 周 制封諸侯,著論明之,儒者以為知言?!?聶紺弩 《從陶潛說到蔡邕》:“離開 陶潛 , 曹先生 的話,也不算完全的知言?!?/p>
(2).謂善于辨析他人之言辭?!墩撜Z·堯曰》:“不知言無以知人也?!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》:“‘何謂知言?’曰:‘詖辭知其所蔽,淫辭知其所陷,邪辭知其所離,遁辭知其所窮?!?唐 韓愈 《送楊支使序》:“夫樂道人之善以勸其歸者,乃吾之心也。謂我為邑長於斯而媚夫人云者,不知言者也。”
(3).知音?!段倪x·嵇康<與山巨源絕交書>》:“足下昔稱吾於 潁川 ,吾常謂之知言?!?李善 注:“愜其素志,故謂知言也?!?清 龔自珍 《己亥雜詩》之一八三:“千古知言 漢武帝 ,人難再得始為佳?!?/p>
伊何
(1).為何,作什么?!对姟ば⊙拧ろ熪汀罚骸坝许熣咣?,實維伊何?” 高亨 注:“伊,猶為也,作也。此二句言戴弁是要作什么?” 三國 魏 何晏 《景福殿賦》:“其祜伊何?宜爾子孫。” 金 王若虛 《哀雁詞》:“捕者伊何?貪于貨鬻,用者伊何?悅乎口腹?!?/p>
(2).誰,何人。 晉 陶潛 《勸農》詩:“哲人伊何?時維 后稷 。” 宋 蘇軾 《和陶詩·和時運》:“昔人伊何,誰其裔苗?”
(3).如何,怎樣。 三國 魏 阮籍 《詠懷詩》之三:“我心伊何,其芳若蘭?!?南朝 宋 鮑照 《代空城雀》詩:“辛傷伊何言,怵迫良已多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董生》:“﹝女﹞笑曰:‘如何?醉態(tài)矇矓,不知伊何,遂誣妄若此。’”
神合
(1).精神會合。 唐 元稹 《鶯鶯傳》:“心邇身遐,拜會無期,幽憤所鐘,千里神合。千萬珍重!” 清 侯方域 《倪云林十萬圖記》:“蓋所謂百年智巧,消磨欲盡,而后意動天機,神合自然,難為粉墨者道也?!?/p>
(2).十分相合?!睹髟娂o事丁籤·李夢陽》引《明詩選》:“ 李舒草 曰:‘﹝ 獻吉 ﹞古詩樂府純法 漢 魏 ,下及 阮 謝 ,無不神合?!?/p>
古人
泛指前人,以區(qū)別于當世的人
意在筆前
亦作“ 意在筆先 ”。1.謂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。 晉 王羲之 《題衛(wèi)夫人<筆陣圖>后》:“夫欲書者,先乾研墨,凝神靜思,預想字形大小、偃仰、平直,振動,令筋脈相連,意在筆前,然后作字。” 唐 李華 《二字訣》:“蓋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,緩衄而急送,意在筆前,字居筆后,其勢如舞鳳翔鸞,則其妙也?!?唐 歐陽詢 《三十六法·救應》:“凡作字,一筆纔落,便當思第二、三筆如何救應,如何結裹,《書法》所謂意在筆先,文向思后是也?!?/p>
(2).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,然后著筆。 清 趙翼 《甌北詩話·陸放翁詩》:“意在筆先,力透紙背,有麗語而無險語,有艷詞而無淫詞?!?清 陳廷焯 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一:“所謂沉鬱者,意在筆先,神餘言外?!?/p>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