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調(diào)鼎原文
請將調(diào)鼎問于君,調(diào)鼎功夫敢預(yù)聞。只有鹽梅難盡善,豈無薑桂助為辛。
和羹必欲須求美,眾口如何便得均。
慎勿輕言天下事,伊周殊不是庸人。
詩詞問答
問:問調(diào)鼎的作者是誰?答:邵雍
問:問調(diào)鼎寫于哪個朝代?答:宋代
問:邵雍的名句有哪些?答:邵雍名句大全
邵雍問調(diào)鼎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調(diào)鼎
(1).烹調(diào)食物。 南朝 梁元帝 《金樓子·立言上》:“余見宰人嘆曰:‘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(diào)鼎,而有賢不肖之殊?!?唐 劉禹錫 《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(yǎng)赴東都》詩:“侍膳曾調(diào)鼎,循陔更握蘭?!?宋 吳曾 《能改齋漫錄·事始一》:“《左傳》:‘ 晏子 曰:“水火醯醢鹽梅,以烹魚肉?!薄枪湃苏{(diào)鼎用梅醢也。” 明 徐光啟 《農(nóng)政全書》卷二八:“《農(nóng)桑通訣》曰:又一種澤蒜,可以香食。 吳 人調(diào)鼎,率多用此。”
(2).喻任宰相治理國家。語本《韓詩外傳》卷七:“ 伊尹 ,故 有莘氏 僮也,負鼎操俎調(diào)五味,而立為相,其遇 湯 也?!?唐 孟浩然 《都下送辛大之鄂》詩:“未逢調(diào)鼎用,徒有濟川心?!?元 薩都剌 《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(xué)士贊》詩:“未經(jīng)調(diào)鼎休惆悵,會見留酸到子孫?!?清 張大受 《呈竹垞先生四十韻》:“自此期調(diào)鼎,無端怨失弓。”
(3).指治理國家的才能。 唐 皇甫冉 《彭祖井》詩:“聞道延年如玉液,欲將調(diào)鼎獻明光。”
功夫
(1) 武術(shù)技能,有時也代指武術(shù)
練功夫
(2) 作事所費的精力和時間。也作“工夫”
吾乃當以十九日親祠,而昨出已見治道,得雨更治,徒棄功夫。——《三國志·沙帝紀·齊王芳》
(3) 素養(yǎng)、本領(lǐng)、造詣
宋文帝書,自云可比 王子敬。時議者云:“天然勝 羊欣,功夫少于 欣。”——《南齊書·王僧虔傳》
預(yù)聞
謂參與其事并得知內(nèi)情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逢遇》:“倉猝之業(yè),須臾之名,日力不足不預(yù)聞?!?宋 李上交 《近事會元·平章事》:“上謂參知政事 崔知溫 曰:‘ 郭正一 、 魏待舉 等歷任尚淺,預(yù)聞?wù)拢纯膳c卿等同名稱。’” 沙汀 《淘金記》十六:“袍哥的信義已經(jīng)很稀薄了;所以對他一向非常小心,避免預(yù)聞鎮(zhèn)上的事?!?/p>
只有
(1) 表示必需的條件,下文常用“才”、“方”呼應(yīng)
只有依靠群眾,才能做好普查工作
(2) 唯有;僅有
只有他知道內(nèi)情
鹽梅
(1).鹽和梅子。鹽味咸,梅味酸,均為調(diào)味所需。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?!稌ふf命下》:“若作和羹,爾惟鹽梅?!?孔 傳:“鹽咸梅醋,羹須咸醋以和之?!薄读簳ぬ幨總鳌も自枴罚骸袄罩菘h時加敦遣,庶能屈志,方冀鹽梅。” 清 李漁 《玉搔頭·分任》:“急遞鹽梅信,飛傳鼎鼐家?!?郭沫若 《創(chuàng)造十年》十三:“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,它是不肯入口的?!?/p>
(2).調(diào)和;和諧。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聲律》:“聲得鹽梅,響滑榆槿?!?宋 蘇轍 《除馮京彰德軍節(jié)度使制》:“和而不同,性有鹽梅之德?!?/p>
(3).鹽花梅漿??捎靡圆料淬y器。 唐 白居易 《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》之二:“慣和麴蘗堪盛否?重用鹽梅試洗看?!弊宰ⅲ骸般y匠洗銀,多以鹽花梅漿也?!?/p>
(4).白梅的異名。見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果一·梅》。
盡善
十分完善?!墩撜Z·八佾》:“子謂《韶》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’;謂《武》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’?!?金 王若虛 《論語辨惑四》:“﹝ 孟莊子 ﹞之不改,意者,其政雖未盡善,而亦不致悖理害事之甚,故有取其不忍改也?!?明 劉基 《春秋明經(jīng)·會于蕭魚秦人伐晉莒人伐我東鄙圍臺》:“屢盟而屢叛,屢叛而屢伐,公亦知服人以威之未盡善矣?!薄缎咽篮阊浴べu油郎獨占花魁》:“自此 九媽 將 瑤琴 改做 王美 ,一家都稱為 美娘 ,教他吹彈歌舞,無不盡善?!眳⒁姟?盡善盡美 ”。
和羹
(1).配以不同調(diào)味品而制成的羹湯。《書·說命下》:“若作和羹,爾惟鹽梅。” 孔 傳:“鹽,咸;梅,醋。羹須咸醋以和之?!?南朝 宋 宗炳 《答何衡陽書》:“貝錦以繁采發(fā)華;和羹以鹽梅致旨?!焙笥靡员扔鞔蟪驾o助君主綜理國政。 唐 錢起 《陪郭令公東亭宴集》詩:“不愁懽樂盡,積慶在和羹?!?清 錢謙益 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》詩之二:“舉朝水火和羹苦,于野玄黃戰(zhàn)血重。”
(2).喻宰輔之職。 宋 王禹偁 《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制》:“弄印之名已著,和羹之命爰行?!?/p>
須求
求取。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省事》:“須求趨競,不顧羞慚。” 王利器 集解:“須求,《少儀外傳下》作‘干求’?!?/p>
眾口
(1).眾人的言論;輿論?!稇?zhàn)國策·秦策三》:“三人成虎,十夫楺椎,眾口所移,無翼而飛?!薄稘h書·劉向傳》:“上內(nèi)重 堪 ,又患眾口之寖潤,無所取信?!?明 徐復(fù)祚 《一文錢》第三出:“不是我癡心妄想千年調(diào),只恐怕昔富今貧眾口嘲?!?/p>
(2).眾人之口。 明 姚士粦 《見只編》卷上:“各該官軍家丁眾口齊稱,先年撫、道不扣糧餉,撫養(yǎng)軍民?!?/p>
如何
(1)
(2)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
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
(3) 方式、方法怎樣
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
(4) 在什么情況下
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
(5) 怎么,怎么樣
如今叫我管天王堂,未知久后如何。——《水滸傳》
(6) “如……何”,表示’把……怎么樣”
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 王屋何?——《列子·湯問》
輕言
(1).說話輕率、不慎重。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序致》:“頗為凡人之所陶染,肆欲輕言,不脩邊幅?!?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知音》:“於是 桓譚 之徒,相顧?quán)托?,彼實博徒,輕言負誚?!?宋 司馬光 《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》:“總領(lǐng)眾職,鎮(zhèn)撫四夷,下遂萬物之宜,上序三光之統(tǒng),凡將圖任,豈易輕言?!?/p>
(2).輕易談?wù)??!度龂萘x》第四三回:“ 肅 曰:‘破 曹 之策, 孔明 不肯輕言,主公何不求之?’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辭院》:“這話未確,且莫輕言。”
天下
(1) 四海之內(nèi),全中國
魚鱉黿鼉?yōu)樘煜赂弧?mdash;—《孫子·謀政》
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
天下三分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
天下之美。——明· 劉基《郁離子·千里馬篇》
(2) 人世間,社會上
天下誰人不識君。——唐· 高適《別董大》
天下物皆然。——清· 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
天下事有難易乎。——清· 彭端淑《為學(xué)一首示子侄》
(3) 全世界,所有的人
天下縞素。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》
天下順之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
以天下之所順。
先天下之憂而憂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后天下之樂而樂。
(4) 國家或國家的統(tǒng)治權(quán)
傳天下不足多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
為天下理財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共爭天下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
天下事誰可支柱者。——清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(5) 自然界,天地間
知天下之寒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
伊周
商 伊尹 和 西周 周公旦 。兩人都曾攝政,后常并稱。亦指執(zhí)掌朝政的大臣?!稘h書·張陳王周傳贊》:“ 周勃 為布衣時,鄙樸庸人,至登輔佐,匡國家難,誅諸 呂 ,立 孝文 ,為 漢 伊 周 ?!?顏師古 注:“處 伊尹 、 周公 之任。” 唐 趙元一 《奉天錄》卷四:“ 李公 一清宮掖,德比 伊 周 ,再殄兇渠,功超 衛(wèi) 霍 ?!?宋 劉炎 《邇言》:“功蓋天地,忠貫日月,進則毅然身任天下之重,退則怡然了無慍戚之容,求之於古,其 伊 周 之亞與?” 明 許潮 《同甲會》:“坐掌臺衡時已久,論功名堪并 伊 周 ?!?清 李漁 《慎鸞交·造端》:“小生才凌 董賈 ,志并 伊 周 。雖生富貴之家,不染奢靡之習(xí)?!?/p>
不是
(1)
錯誤;過失
是吾不是處。——清·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(2)
否定判斷
現(xiàn)在不是講話的時候
庸人
平常的人
庸人習(xí)氣
庸人尚羞之。——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豈庸人所及哉。——宋· 司馬光《訓(xùn)儉示康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