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幾人熟讀禽經(jīng)者,族類仍訛鳩與鷹。
羽翼已成應(yīng)搏擊,生鮮欲啖且憑陵。
彼其在野傳疑幻,若此居籠見那曾。
月令分明言獺祭,祭先之語典何徵。
詩詞問答
問:《月令七十二候詩·七月處暑中三候·其四十·鷹乃祭鳥》的作者是誰?答:乾隆
問:該詩寫于哪個(gè)朝代?答:清代
問:該詩是什么體裁?答:七律
問:乾隆的名句有哪些?答:乾隆名句大全
注釋
1. 七言律詩 押蒸韻 出處:御制詩四集卷五十七
2. 古人于鷹與鳩混而無別雖月令亦不免訛舛
參考注釋
族類
指同族或同類
羽翼已成
喻力量已經(jīng)具備?!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骸拔矣字?,彼四人輔之,羽翼已成,難動(dòng)矣?!薄稘h書·王莽傳中》:“ 莽 羽翼已成,意欲稱攝?!?宋 陳亮 《三國紀(jì)年·嵇康阮籍》:“ 司馬氏 非有大功於 魏 也……而羽翼已成,雖 孔 孟 能動(dòng)之乎!” 清 洪昇 《長生殿·合圍》:“你看諸路番將,一個(gè)個(gè)人強(qiáng)馬壯,眼見得的羽翼已成, 唐 天子, 唐 天子,你怎當(dāng)?shù)靡?!”亦作?羽翼既成 ”?!度龂萘x》第二四回:“ 備 乃人杰也,今若不擊,待其羽翼既成,急難圖矣?!?/p>
搏擊
奮力斗爭、沖擊;搏斗
搏擊風(fēng)浪
敵出不意,大驚擾,以槍上刺刀相搏擊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類鈔·戰(zhàn)事類》
生鮮
(1).鮮活?!逗鬂h書·方術(shù)傳下·左慈》:“﹝魚﹞皆長三尺餘,生鮮可愛?!?/p>
(2).增添鮮麗。 宋 陳師道 《西江月·詠酴醿菊》詞:“點(diǎn)點(diǎn)輕黃減白,垂垂重露生鮮。”
憑陵
侵?jǐn)_
憑陵中原
彼其
亦作“ 彼己 ”。亦作“ 彼記 ”。1.《詩·曹風(fēng)·候人》:“彼其之子,不稱其服?!?鄭玄 箋:“不稱者言其德薄而服尊?!薄蹲髠鳌べ夜哪辍芬鳌氨思骸??!抖Y記·表記》引作“彼記”。后以“彼其”、“彼己”譏功德不稱其位者?!逗鬂h書·明帝紀(jì)》:“《易》陳負(fù)乘,《詩》刺彼己,永念慙疚,無忘厥心。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陳思王植傳》:“今臣無德可述,無功可紀(jì),若此終年無益國朝,將掛風(fēng)人‘彼其’之譏。” 唐 劉禹錫 《蘇州加章服謝宰相狀》:“有黷陟明之典,誠招彼己之譏。” 宋 王禹偁 《謝衣襖表》:“飾之瑞獸,空傾率舞之心;徵乃維鵜,難免彼己之刺?!?/p>
(2).代詞。那,那個(gè);他。《詩·王風(fēng)·揚(yáng)之水》:“彼其之子,不與我戍 申 ?!?鄭玄 箋:“其或作記,或作己,讀音相似。” 宋 王安石 《傷仲永》:“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賢也,不受之人,且為眾人?!?清 吳敏樹 《與楊性農(nóng)書》:“則未知彼其亦曰:此吾友也,是其來也,將進(jìn)我以善也?!?/p>
在野
原指不在朝做官,后也指不當(dāng)政
在野派
傳疑
謂將自己認(rèn)為有疑義的問題如實(shí)告人。亦謂傳授有疑義的問題。《穀梁傳·莊公七年》:“《春秋》著以傳著,疑以傳疑。”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 申公 獨(dú)以《詩經(jīng)》為訓(xùn)以教,無傳疑,疑者則闕不傳?!?宋 歐陽修 《歸田錄》卷二:“未知孰是?此圣人所以慎於傳疑也?!?況周頤 《蕙風(fēng)詞話》卷四:“ 毛 跋一曰或謂,再曰或云,殆傳疑之詞,未可深信。”
若此
如此;像這樣子
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察 今》
月令
農(nóng)歷中某月中的氣候、時(shí)令
分明
(1) 清楚(明白)狀
此七月望日之事也,汝在九原,當(dāng)分明記之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(2) 簡單明了地
這分明不對
(3) 清楚地劃開界限
獺祭
比喻作文羅列典故或堆砌成文
魚上水,獺祭魚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語典
(1).即語法。 梁啟超 《論中國學(xué)術(shù)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三章第四節(jié):“又 中國 語言文字分離,向無文典語典,languagegrammar之教,因此措辭設(shè)句之法,不能分明?!眳⒁姟?語法 ”。
(2).典故之一類。指詩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語詞。相對于“事典”而言。參見“ 事典 ”。


精彩推薦:
- "自董卓已來,豪杰并起,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(shù)。曹 * 于袁紹,則名微而眾寡,然操遂能克紹,以弱為強(qiáng)者,非惟天時(shí),抑亦人謀也。今操已擁百萬之眾,挾天子而令諸侯,此誠不可與爭鋒。孫權(quán)據(jù)有江東,已歷三世,國險(xiǎn)而民附,賢能為之用,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。荊州北據(jù)漢、沔,利盡南海,東連吳會(huì)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國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資將軍,將軍豈有意乎?益州險(xiǎn)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業(yè)。劉璋暗弱,張魯在北,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將軍既帝室之胄,信義著于四海,總攬英雄,思賢如渴,若跨有荊、益,保其巖阻,西和諸戎,南撫夷越,外結(jié)好孫權(quán),內(nèi)修政理;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