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法下載(第1頁):
- 沈度《四箴頁 七律詩頁》合卷,卷末有沈粲題跋,明,紙本,楷書縱29厘米,橫14.5厘米;隸書縱23.2厘米,橫34.2厘米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??瑫捏痦摳黜撯j“沈度之印”。作品以烏絲界欄,楷法緊結遒麗
- 韓道亨《臨蘭亭序》冊,明,紙本,行書,每頁縱24.3厘米,橫11.4厘米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。本幅臨《蘭亭序》,鈐“寶晉齋”朱文印一方。文后作者行書自識一段,言及自王羲之等人蘭亭禊會至今1260年來,臨
- 迺賢《南城詠古詩帖》卷,元,行楷,紙本,縱23.5厘米,橫156.6厘米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。卷首自題詩序一則,記此次南城出游諸友人姓名,及各自有感而成詩章十六首。時間是“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”。卷末署
- 趙雍《彰南八詠詩》卷,元,紙本,縱30.8厘米, 橫227.9厘米,行書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。鈐“仲穆”印。卷前為執(zhí)柔道人篆書“鄣南八詠”,卷后有劉麟、顧應祥題詩。本幅鑒藏印有“陳子受家珍藏”、“子受秘
- 米芾《苕溪詩》卷,北宋,紙本,行書,縱30.3厘米,橫189.5厘米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。全卷35行,共394字,末署年款“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”,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(1088年),時米芾38歲。3
- 傳智永曾寫《真草千字文》八百本,散於世間,江東諸寺各施一本?,F(xiàn)傳世的有墨跡、刻本兩種。墨跡本為日本所藏,紙本,冊裝。計二百零二行、每行十字,原為谷鐵臣舊藏,后歸小川為次郎。后有楊守敬、羅振玉、內藤湖南
- 趙孟頫《酒德頌》卷,元,紙本,行書,縱28.5厘米,橫65.2厘米,19行,書于延祐三年(1316年),趙孟頫時年63歲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。本幅自識:“延祐三年丙辰歲十一月廿一日,爲瞿澤民書。子昂?!?/div>沈尹默臨懷素小草千字文,書于一九四七年三月三日,沈尹默時年六十有五。沈尹默其書法作品化古人筆意,益為自如。其書不拘一家,功力之深,為當世書家之罕見。圖片格式:jpg,無水印圖片尺寸約:1900x300錢泳隸書《重修鄞縣儒學碑記》,錢梅溪鄞縣學臺記,該作品醇厚古樸,繆篆入隸,兼具刀之筆意,是其中期隸書風格代表作。圖片格式:jpg,無水印圖片尺寸約:700x1000,27圖文件大?。?.2M原大效果:來楚生隸書《臨西岳華山廟碑》,書寫年代,資料不詳。來楚生隸書個性鮮明、風貌獨具。尤得力于漢碑、木簡和金農。結體雄健駘蕩,縱逸率真,用筆奔放而具藏鋒之妙,字形錯落生動而無浮滑之感。他的波磔、輕重、長短,任政行書字帖五種,無水印,分別是:任政行書《杜甫秋興八首》,17圖,圖片尺寸約:640x1100。任政行書《蘭齋宋詞行書帖》,52圖,圖片尺寸約:960x1500。任政行書《唐人絕句選抄》,46圖,圖任政《隸書字帖》,1972年作,錄:魯迅先生詩七律詩十一首,七絕詩七首。任政幼從叔祖晚清名孝廉任心尹公精研詩文,青箱家學,淵源有自,平生愛書法,六十余年精勤不懈,功力之深,鮮有其匹。善鑒別,富收藏,精姜夔《跋王獻之保母帖》jpg高清,小楷。紙本,三百一十六毫米,全文計一百零一行,現(xiàn)藏于故宮博物院。姜夔傳世墨跡不多。從小楷《跋王獻之保母帖》中可以看出他用筆精到,典雅俊潤,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,不隨時康 雍(1931—2003),當代著名書法家,人稱二康。出生于遼寧省義縣,祖籍河北樂亭。中國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。自幼受家庭的影響,酷愛書畫藝術。他早年學習繪畫,兼攻書法,五十年代末期,他告別畫壇,將精力轉鄧石如篆書《弟子職》是其去世前一年,六十二歲時所書。就其自身而言,亦最成熟。無論運筆結字,已到人書俱老。其用筆,入筆簡而凝重,行筆樸實無華,自然遲滯,收筆不作雕飾,時而有飛白之筆,益顯老辣精渾。其結字懷仁《集王圣教序》7種下載,劉鐵云本,朱臥庵本,墨皇本等?!都跏ソ绦颉酚址Q《懷仁集王圣教序》,因碑額刻有7尊佛像,亦稱《七佛圣教序》,全稱《懷仁集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圣教序(附心經(jīng))》。碑文行書,30宋拓歐陽詢《九成宮醴泉銘》李琪藏本(高清),唐,楷書,白紙鑲邊剪裱本,清高士奇,趙懷玉所藏明駙馬李琪本?!毒懦蓪m醴泉銘》是唐貞觀六年(632)由魏征撰文、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(碑刻者不可《雁塔圣教序》亦稱《慈恩寺圣教序》,唐代褚遂良書??瑫?,共1463字。公元653年(唐永徽四年)立。共二石,均在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。前石為序,全稱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唐太宗李世民撰文,褚遂良書,2褚遂良楷書《孟法師碑》,唐岑文本撰,貞觀十二年(638)刻,正書碑刻。此碑書法質樸,與《雁塔圣敦》之空明飛動不類,運筆多隸法,與《伊闕佛龕》相近。圖片格式:jpg,無水印圖片尺寸約:1700x2900柳公權字誠懸,京兆華原(今陜西耀縣)人。幼年嗜學,十二歲能為辭賦,由于擅長書法,被穆宗李恒看中,召為翰林院侍書學士。柳公權書法以楷書最著,與顏真卿齊名,人稱顏柳。他上追魏、晉,下及初唐諸家筆法,又受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