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姓氏源流
紅(Hóng)姓源出有三:
1、出自羋姓,為熊氏所改,以祖字為氏。春秋時期,楚國君主姓熊,而楚國公族子孫中,有一位公子叫熊摯,字紅,故又叫熊紅,受封于鄂,稱鄂王。熊紅的后代,就以祖上名字為姓,形成一支紅姓,世代相傳。
2、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。漢代時候,有個地方稱為“紅”,就在現(xiàn)今江蘇省肖縣西南一帶,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紅為氏,稱紅姓。
3、出自劉姓,以地名為氏。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子叫劉富,就受封于紅地,他原來就已封為侯爵,所以人們稱他為紅侯,或稱紅侯富。他的子孫理應(yīng)世襲封地和爵位的,可是傳到他曾孫時,因為曾孫沒有生兒子,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。而紅侯富不止一個妻妾,他的支系兒孫還很多。這些后代,有的就取封地為姓,世代姓紅。
得姓始祖:劉富。從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三書上考證,紅氏出自,是楚元王交子劉富的后裔,因劉富被封為紅侯,他的支庶子孫以國為氏而得姓。春秋時代的楚國,是上古顓頊帝羋姓后裔所傳。而顓頊帝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,紅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國公族,推算起來,則是黃帝子孫。故紅氏族裔奉劉富為紅姓的得姓始祖。
二、遷徙分布
(缺)紅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春秋時期,楚國的皇室子孫中,有公子摯,又叫熊紅。他的后代中為了顯示祖上的皇系身份,就取祖上的名字為姓氏,稱為紅氏。另一說,西漢初年,漢高祖劉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劉交為楚元王,劉交之子劉富被封為休候,后來改封為紅候,封于紅(今安徽省蕭縣西的紅亭)。他的子孫后來就以封地名為姓氏,稱為紅氏。漢代時候,有個地方名為“紅”,在現(xiàn)今江蘇省肖縣西南附近,居住者多以紅為姓。發(fā)祥于楚國的紅氏家族,按照歷史位置,在今山西省境內(nèi)。望族居昌平郡(今北京市昌平縣東)。
三、歷史名人
紅氏或許是長期人丁不旺,紅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,僅在明英宗正統(tǒng)年間出現(xiàn)過一位官拜鄖西縣丞的紅尚朱。這位紅尚朱,為山西省陽曲人,長期以來,紅氏家族,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區(qū)為繁衍中心。此外,紅姓名人還有明末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將領(lǐng)紅軍友、紅娘子。
紅 娘:元·王實甫在唐·元稹《鶯鶯傳》的基礎(chǔ)上,創(chuàng)作了元雜劇《西廂記》,劇中極力撮合張珙、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(huán)紅娘,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,受到世人的喜愛。后人因又稱媒人為“紅娘”。
紅軍友: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初期首領(lǐng)之一。崇禎五年(1632年)轉(zhuǎn)戰(zhàn)陜甘邊區(qū),聲勢甚大。后遭謀害。
紅娘子: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女將,江湖藝人出身,李巖在河南杞縣散糧濟(jì)貧時,她率眾起義,攻破縣城,與李巖成婚。后與李巖及其義軍同投李自成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昌平郡:西漢時置軍都縣及昌平縣,屬上谷郡。東漢屬廣陽郡。北魏入軍都,屬燕郡。東魏天平年間于軍都縣城置昌平縣,為燕州及昌平郡治所,徙軍都縣治于縣東北,北周廢州郡與軍都,旋復(fù)置昌平郡。隋初廢郡,屬幽州,大業(yè)初屬涿郡。遼昌平屬析津府,金屬大興府,元屬大都路,明屬順天府。
河內(nèi)郡:楚漢之際置,治所在懷縣(今河南省武涉西南),相當(dāng)今河南省黃河以北,京漢鐵路(包括汲縣)以西地區(qū)。
河南郡:漢置河南郡,現(xiàn)在河南省洛陽市。
2、堂號
紅姓的主要堂號有:“河南堂”等。
【紅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姓啟鄂王;
望出昌平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唐朝俠女;
漢代紅侯。
——李文鄭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潞州節(jié)度使薛嵩家的青衣(女婢)紅線,喜讀書,通經(jīng)史,薛嵩讓她掌管著文書,號為“內(nèi)記室”。魏博節(jié)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,紅線衣入魏郡田家盜取金盒。薛嵩寫封信裝在金盒中,還給田承嗣,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謝,也打消了兼并的念頭。人稱紅線為俠女。下聯(lián)典指紅氏起源于西漢的來歷。
侯門王子;
表政惠民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紅氏的源流來歷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·紅尚朱。
〖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(lián)〗
絲竹共雅韻;
工農(nóng)一家親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此聯(lián)為以鶴頂格鑲嵌紅姓之“紅”字的析字聯(lián)。
軍恩深似海;
友情重如山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此聯(lián)為以鶴頂格鑲嵌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將領(lǐng)紅軍友“軍友”二字的嵌字聯(lián)。
〖紅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青衣曾推俠女;
慧婢莫若紅娘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·俠女紅線為潞州節(jié)度使薛嵩家青衣。下聯(lián)典出唐·元稹著《會真記》敘術(shù)紅娘為張生、鶯鶯牽線通情。
〖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唐代記室通經(jīng)史;
明末義將有遺威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才女紅線,潞州人。通經(jīng)史,為潞州節(jié)寬使掌箋表,號曰“內(nèi)記案”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末農(nóng)是起義軍將領(lǐng)有紅軍友、紅娘子。
〖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(lián)〗
荊楚兆禎祥,氏族生色;
授時生夏政,炳丁向南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頌贊紅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、遷徙繁衍(見清代熊峻運《增補姓氏譜箋釋》)。
紅(Hóng)姓源出有三:
1、出自羋姓,為熊氏所改,以祖字為氏。春秋時期,楚國君主姓熊,而楚國公族子孫中,有一位公子叫熊摯,字紅,故又叫熊紅,受封于鄂,稱鄂王。熊紅的后代,就以祖上名字為姓,形成一支紅姓,世代相傳。
2、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。漢代時候,有個地方稱為“紅”,就在現(xiàn)今江蘇省肖縣西南一帶,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紅為氏,稱紅姓。
3、出自劉姓,以地名為氏。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子叫劉富,就受封于紅地,他原來就已封為侯爵,所以人們稱他為紅侯,或稱紅侯富。他的子孫理應(yīng)世襲封地和爵位的,可是傳到他曾孫時,因為曾孫沒有生兒子,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。而紅侯富不止一個妻妾,他的支系兒孫還很多。這些后代,有的就取封地為姓,世代姓紅。
得姓始祖:劉富。從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三書上考證,紅氏出自,是楚元王交子劉富的后裔,因劉富被封為紅侯,他的支庶子孫以國為氏而得姓。春秋時代的楚國,是上古顓頊帝羋姓后裔所傳。而顓頊帝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,紅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國公族,推算起來,則是黃帝子孫。故紅氏族裔奉劉富為紅姓的得姓始祖。
二、遷徙分布
(缺)紅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春秋時期,楚國的皇室子孫中,有公子摯,又叫熊紅。他的后代中為了顯示祖上的皇系身份,就取祖上的名字為姓氏,稱為紅氏。另一說,西漢初年,漢高祖劉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劉交為楚元王,劉交之子劉富被封為休候,后來改封為紅候,封于紅(今安徽省蕭縣西的紅亭)。他的子孫后來就以封地名為姓氏,稱為紅氏。漢代時候,有個地方名為“紅”,在現(xiàn)今江蘇省肖縣西南附近,居住者多以紅為姓。發(fā)祥于楚國的紅氏家族,按照歷史位置,在今山西省境內(nèi)。望族居昌平郡(今北京市昌平縣東)。
三、歷史名人
紅氏或許是長期人丁不旺,紅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,僅在明英宗正統(tǒng)年間出現(xiàn)過一位官拜鄖西縣丞的紅尚朱。這位紅尚朱,為山西省陽曲人,長期以來,紅氏家族,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區(qū)為繁衍中心。此外,紅姓名人還有明末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將領(lǐng)紅軍友、紅娘子。
紅 娘:元·王實甫在唐·元稹《鶯鶯傳》的基礎(chǔ)上,創(chuàng)作了元雜劇《西廂記》,劇中極力撮合張珙、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(huán)紅娘,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,受到世人的喜愛。后人因又稱媒人為“紅娘”。
紅軍友: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初期首領(lǐng)之一。崇禎五年(1632年)轉(zhuǎn)戰(zhàn)陜甘邊區(qū),聲勢甚大。后遭謀害。
紅娘子: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女將,江湖藝人出身,李巖在河南杞縣散糧濟(jì)貧時,她率眾起義,攻破縣城,與李巖成婚。后與李巖及其義軍同投李自成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昌平郡:西漢時置軍都縣及昌平縣,屬上谷郡。東漢屬廣陽郡。北魏入軍都,屬燕郡。東魏天平年間于軍都縣城置昌平縣,為燕州及昌平郡治所,徙軍都縣治于縣東北,北周廢州郡與軍都,旋復(fù)置昌平郡。隋初廢郡,屬幽州,大業(yè)初屬涿郡。遼昌平屬析津府,金屬大興府,元屬大都路,明屬順天府。
河內(nèi)郡:楚漢之際置,治所在懷縣(今河南省武涉西南),相當(dāng)今河南省黃河以北,京漢鐵路(包括汲縣)以西地區(qū)。
河南郡:漢置河南郡,現(xiàn)在河南省洛陽市。
2、堂號
紅姓的主要堂號有:“河南堂”等。
【紅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姓啟鄂王;
望出昌平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唐朝俠女;
漢代紅侯。
——李文鄭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潞州節(jié)度使薛嵩家的青衣(女婢)紅線,喜讀書,通經(jīng)史,薛嵩讓她掌管著文書,號為“內(nèi)記室”。魏博節(jié)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,紅線衣入魏郡田家盜取金盒。薛嵩寫封信裝在金盒中,還給田承嗣,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謝,也打消了兼并的念頭。人稱紅線為俠女。下聯(lián)典指紅氏起源于西漢的來歷。
侯門王子;
表政惠民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紅氏的源流來歷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·紅尚朱。
〖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(lián)〗
絲竹共雅韻;
工農(nóng)一家親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此聯(lián)為以鶴頂格鑲嵌紅姓之“紅”字的析字聯(lián)。
軍恩深似海;
友情重如山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此聯(lián)為以鶴頂格鑲嵌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將領(lǐng)紅軍友“軍友”二字的嵌字聯(lián)。
〖紅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青衣曾推俠女;
慧婢莫若紅娘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·俠女紅線為潞州節(jié)度使薛嵩家青衣。下聯(lián)典出唐·元稹著《會真記》敘術(shù)紅娘為張生、鶯鶯牽線通情。
〖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唐代記室通經(jīng)史;
明末義將有遺威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才女紅線,潞州人。通經(jīng)史,為潞州節(jié)寬使掌箋表,號曰“內(nèi)記案”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末農(nóng)是起義軍將領(lǐng)有紅軍友、紅娘子。
〖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(lián)〗
荊楚兆禎祥,氏族生色;
授時生夏政,炳丁向南。
——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頌贊紅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、遷徙繁衍(見清代熊峻運《增補姓氏譜箋釋》)。


猜你喜歡:
- 冷(Lěng)姓源出有三:1、出自姬姓,是春秋時期衛(wèi)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后代,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??凳迕猓_始被封于康,所以歷史上也有將
- 妙宋代有畫家妙頤真,明代有河州衛(wèi)指揮妙齡。
- 舟 ①姓源:姜姓,炎帝之裔有舟國,因氏。 ②姓氏考略;一云,舟,楚地,齊地有舟道,又按舟牧為主舟之官,以地或官為氏,望出絳郡。 ③名買氏
- 王姓簡介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(據(jù) * 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(shù)據(jù)),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,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8位。除中
- 一、姓氏源流尉遲(Yù chí 尉遲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南北朝時北方鮮卑族姓氏,以部落名命姓。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,建立代國。后
- 粟①姓纂:漢有治栗都尉,因官以為姓。 ②姓氏考略:按治栗都尉,為治粟內(nèi)吏之誤,望出江陵。 ③魏志:有魏郡太守栗學(xué)。 ④中國姓氏集:宋時有
- 青>:齊太公之后有青氏。或云:青陽氏之后。按,明有青文勝,洪武時為龍陽典史。
- 歷史來源「弓」源出:1:出自姬姓。以王父字為氏。據(jù)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所載,春秋時魯國有公孫嬰齊,曾隨魯成公伐宋、鄭二國立功。嬰齊字叔弓,其支孫以王
- 一、姓氏源流寇(Kòu)姓源出有三:1、出自己姓,以官名為氏。上古周朝時,昆吾人的后人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,其子孫以官名為姓,相傳姓寇。2、出
- 一、姓氏源流房(Fáng)源出有二:1、起源于姬姓,出自陶唐氏,是堯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堯的兒子開始被封于丹水,史稱丹朱。“天下者,天下人之
- 姓氏由來:姓氏考略:出于少昊,以國為氏,見國名記。又,姓氏辯證云:晉有大夫食邑于清,始以邑為氏。郡望堂號:魯郡姓氏家譜:清氏宗譜歷史名人:清
- 一、姓氏源流子車(Zǐ chē,Zǐ jū 子車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出自春秋時秦國公族子車(古讀 Zǐ jū,今讀 Zǐ chē)氏之后
- 胡母胡母(wu,陽平), 春秋時,陳國胡公滿的后人公子完出奔齊國,改姓田氏,后人逐漸掌握朝政,代姜齊為田齊,齊宣王的弟弟受封于鄉(xiāng),其后人
- 【邵姓源流】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,主要是出自姬姓,為周文王之后。據(jù)《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》、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等史料所記載,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,
- 姓氏源流烏(Wū)姓源出有四:1、出自姬姓,是以官職命姓。據(jù)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所載,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(lǐng)時,以鳥名任命職官,有烏鳥一職
- 絳①姓苑:晉穆公遷都於絳,后以邑為氏。 ②千家姓:太原族。
- ōu一 姓氏源流歐姓的起源有二:1 出自歐冶氏,與區(qū)同出于一個源流。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,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,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,所以
- 一、姓氏源流枚(Méi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出自周代有銜枚氏官職,其后以官名為氏。周代時,設(shè)有掌管各種禁令的官:有雍氏(掌溝瀆之禁)、萍氏
- 一、姓氏源流宰父(Zǎi fǔ)姓源流純正,源出有一: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,以官名作為姓氏,與宰姓的一支同源。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宰父(
- 一、來源有三1、源于上古。相傳,古帝唐堯生于伊祁山,他出生時,寄養(yǎng)于伊侯 長孺家,他的后代便以伊為姓,稱伊氏。2、伊尹之后。商朝大臣伊尹,曾
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