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姓氏源流
璩(Qú)姓源出有二:
1、出自以寶飾為氏。古代“璩”和“鐻”通,指一種金、銀制成的耳環(huán),此物創(chuàng)始人的后代子孫遂以“璩”為姓,稱璩姓。古人很看重玉,將玉的堅致、光彩、純粹、發(fā)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,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,所以佩帶玉是很光彩的事。并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。這樣,玉的制品也多種多樣,而與玉有關(guān)的物,一般都加斜玉旁,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環(huán),當然是高貴之物,于是就產(chǎn)生了璩姓。
2、出自姬姓,與蘧姓同源,以邑名為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而古代玉環(huán)稱作璩,由于璩很高貴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。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姓。
得姓始祖:蘧伯玉。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,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,傳二十七世至“璦”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,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“瞿”和“渠”,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而“璩”字是“蘧”字去草頭,去走之,意在愿后人不做官、不坐車,做布衣平民,耕讀傳家;加玉旁,意為不忘先祖“伯玉”。因此“璩”姓雖為小姓,亦不失源遠流長。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《百家姓》,最初所載只有411姓,而第306姓即為“璩”姓。蘧伯玉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據(jù)《淮南子·卷二十·泰族訓(xùn)》稱:“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,而天下莫能亡也;璩伯玉以其仁寧衛(wèi),而天下莫能危也?!惫疏呈虾笕俗疝静駷殍承盏氖甲妗?br />二、遷徙分布
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璩是古代一種由金、銀制成的玉環(huán),古時候的人認為玉石是很高貴的東西,所以就有人以這種器物為姓,稱為璩氏,成為璩姓的一支。另一支源出于姬姓,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姓。因此璩、蘧、遽姓同源,并存于世。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等等省。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陽,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。
三、歷史名人
蘧 璦:唐代良吏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,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“瞿”和“渠”,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
蘧伯玉:名瑗,長坦縣伯玉村人,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蘧伯玉品德高尚,光明磊落,孔子與善者,于齊晏嬰,于鄭子產(chǎn),于衛(wèi)伯玉。孔子幾次適衛(wèi),多居蘧伯玉家,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。伯玉篤行不倦,慎德深思。一次,他使人到孔子那里,孔子問:“夫子(指伯玉)何為?”對 曰:“夫人欲 寡其過未能也?!笔拐叱?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既贊伯玉之德,亦贊伯玉其使者?!墩撜Z》孔子贊:“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?!?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說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?!辈翊_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于改過的人?!读朔菜挠?xùn)》載:“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,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。至二十一歲,乃知前之所改,未盡也;及二十二歲,回視二十一歲,猶在夢中,歲復(fù)一歲,遞遞改之,行年五十,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,古人改過之學(xué)如此。”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衛(wèi)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,多次向衛(wèi)靈公舉薦,但靈公不聽。史魚臨死采用“尸諫”的辦法力薦蘧伯玉。他告訴兒子:“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,是我活不能正君,死無以成禮。我死后,你不必將我的尸體‘治喪正堂’,可以置于窗下,等靈公問起來,再將實情告訴他”(古人稱這種方法為“尸諫”)。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。衛(wèi)靈公前來吊唁,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,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(zhuǎn)告靈公。靈公醒悟道:“是寡人之過也。”于是啟用了蘧伯玉。
璩伯昆:明朝桐城人,那里是學(xué)者薈萃之地,而璩御史后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,就很重視文化教育。
璩光岳:明朝人,舉為進士而當官,文武全才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豫章郡:漢朝將秦朝時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,治所在南昌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江西省境內(nèi)地區(qū)。
黎陽郡:西漢置黎陽縣,北魏改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??h一帶。
汲 郡:晉泰始二年置郡。故址在今河南省汲縣一帶。
2、堂號
君子堂、及圣堂:源自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。唐代開元三十七年(739年)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“衛(wèi)伯”,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“內(nèi)黃侯”,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5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。
石波堂:明朝進士璩光岳,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,后升吏部,著有《石波館集》。
西川堂:唐代良吏璩瑗,官光祿大夫,封為西川侯。
其它堂號:①郡望堂號:豫章、黎陽、汲郡。②自立堂號:世德、遺經(jīng)等。
五、聯(lián)典出處
【璩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璩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姓啟佩玉;
望出黎陽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(見上題頭《一、姓氏源流》和《四、郡望堂號》介紹)。
伯昆清政;
光岳草書。
——李文鄭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,字山甫,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。崇禎年間以明經(jīng)官江西武寧縣令,政治清明,獄訟大減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岳,字山仲,號三谷,進士出身,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。擅長草書,著有《石波館集》、《老子解說》。
丘陽文士;
西蜀通侯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宋·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。下聯(lián)典指唐·璩璦封川西侯。
〖璩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光岳郎官多著術(shù);
伯昆御史有才名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進士璩光岳,字山仲,江西新城人。號三谷。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,后升吏部。善草書,著作較多,有《石波館集》、《老子解說》等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廣東道御史璩伯昆,字山甫,桐城人。少有才名。歷官江西武寧令等。政平訟簡,文教尤著。
〖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(lián)〗
四蜀通侯,懋功受賞;
岳陽文士,登第成名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·璩璦因功被封川西侯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·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。
寡過未能,學(xué)造賢人之地;
知非雖晚,德成君子之資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事典(見上題頭《三、歷史名人》介紹)。
保境息民,共仰璦公事業(yè);
騎騮看杏,咸推秉祖文章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良吏璩璦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。
六、璩姓考補
現(xiàn)全國各地多已將“璩”寫作了“琚”字,璩琚已通用?!拌ⅰ币糇x渠,解釋為古人佩帶的一種玉。據(jù)查,除《漢語大詞典》以“琚”作姓解釋外,還有《中國姓氏大全》亦稱其為“較罕見姓”。其他諸如《康熙字典》、《古漢語詞典》、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等均未將“琚”字作姓解釋。另據(jù)最新出版的有關(guān)姓氏書籍(含《百家姓》)計504個姓氏中,均無“琚”姓存在。因此目前在報紙上或文書里出現(xiàn)的“琚”姓,是“璩”(qu)字的誤寫。琚應(yīng)為近代某些歷史原因,人們對璩的誤寫。影響頗廣,大都寫璩為琚,有些地方音仍為璩,故經(jīng)常為琚璩通用璩琚不分。琚應(yīng)為某次簡化字時,人們望文生意,誤將璩寫作琚。將姓“璩”的寫成或讀成姓“琚”的,還自以為得意地說“琚”是“璩”的簡化(其實此二字均不在簡化之列),乃至一些人跟著將錯就錯,以錯傳錯,貽誤至今。
琚,應(yīng)為璩,(一姓兩音在全國都是相同)為春秋戰(zhàn)國衛(wèi)大夫蘧公伯玉后人,后為避難,改為璩,取不忘伯玉之意。
蘧(琚;璩)姓之先祖應(yīng)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。周公旦輔佐成王,分封諸侯時,將同父同母第康叔分封到衛(wèi)地,建都朝歌,史稱康叔。隨著康叔到衛(wèi)地的姬姓祖氏,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東不足5公里的一個丘崗上。這里山坳中到處生長著蘧藕,蘧是荷花的另一種名字。
蒲邑位于蒲水和濟水之間,古代這里樹林成蔭,丘崗連綿,山清水秀,池塘洼地蘧花怒放。居住在這里的先民,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潔凈,就以物為地名,曰:蘧丘。
居住在蘧丘一帶的周王室后裔,因輔佐衛(wèi)國國軍康叔有功,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,封曰蘧伯,后來又設(shè)置了蘧伯鄉(xiāng)。出此以后,這里的居民以地名(蘧丘)以封爵(蘧伯)為姓,施有蘧姓。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為紀念他設(shè)立大古會,琚姓在古代寫作璩。作為姓氏,璩一般讀若渠,其來源出于姬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(音渠,又音巨)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(音渠,又音巨)姓。璩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特別是在解放以后,多數(shù)改為琚姓,讀音也相應(yīng)有所改變,一般讀若居。因此,琚、璩、蘧、遽、渠、瞿為同源,并存于世。
“璩”音讀渠,除作姓氏外,解釋為玉質(zhì)耳環(huán),據(jù)考“璩”姓之先祖為春秋時衛(wèi)國上大夫蘧伯玉,傳二十七世至“秉”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南昌市),于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而“璩”字是“蘧”字去草頭,去走之,意在愿后人不做官、不坐車,做布衣平民,耕讀傳家;加王旁(古漢語稱王字旁為玉旁),意為不忘先祖“伯玉”。因此“璩”姓自唐至今,雖為小姓,亦不失源遠流長。中原地區(qū)之“璩”姓,據(jù)有關(guān)史料載,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遷居于此。
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《百家姓》,最初所載只有411姓,而第306姓即為“璩”姓,《中國姓氏大全》亦稱璩姓“分布較廣”。
聚居有:河南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等。每年正月初三、六、九,琚氏后人到長垣縣蘧賢祠祭奠。景象頗為壯觀
蘧公伯玉,名瑗,今長坦縣伯玉村人,生卒不詳,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蘧伯玉品德高尚,光明磊落,孔子與善者,于齊晏嬰,于鄭子產(chǎn),于衛(wèi)伯玉??鬃訋状芜m衛(wèi),多居蘧伯玉家,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。伯玉篤行不倦,慎德深思。一次,他使人到孔子那里,孔子問:“夫子(指伯玉)何為?”對曰:“夫人欲寡其過未能也?!笔拐叱?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既贊伯玉之德,亦贊伯玉其使者?!墩撜Z》孔子贊:“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” 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說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?!辈翊_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于改過的人?!读朔菜挠?xùn)》載:”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,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。至二十一歲,乃知前之所改,未盡也;及二十二歲,回視二十一歲,猶在夢中,歲復(fù)一歲,遞遞改之,行年五十,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,古人改過之學(xué)如此。
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衛(wèi)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,多次向衛(wèi)靈公舉薦,但靈公不聽。史魚臨死采用“尸諫”的辦法力薦蘧伯玉。他告訴兒子:“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,是我活不能正君,死無以成禮。我死后,你不必將我的尸體‘治喪正堂’,可以置于窗下,等靈公問起來,再將實情告訴他”(古人稱這種方法為“尸諫”)。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。衛(wèi)靈公前來吊唁,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,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(zhuǎn)告靈公。靈公醒悟道:“是寡人之過也?!庇谑菃⒂昧宿静?。
孔子聽到這件事,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。他說:“直哉史魚!邦有道如矢,邦無道如矢。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。”意思是說:史魚真正直??!國家有道,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;國家無道,也像箭一樣剛直。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,國家有道時,出來做官;國家無道時,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。
蘧伯玉當政后,仍舊十分謙虛。一次,衛(wèi)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,先聽到轔轔的車聲,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,過了宮又響起來。南子說:“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?!膘`公問道:“你怎么知道?”南子說:“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(jié)。車走到宮門口時,沒了聲音,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,用手扶著車轅慢行,怕車聲打擾國君。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,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?!毙l(wèi)靈公事后派人打聽,果然是蘧伯玉。
蘧伯玉協(xié)助衛(wèi)靈公把衛(wèi)國治理得日益強大。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(wèi)國,派人到衛(wèi)國探視。探視的人返回后,告訴趙簡子:“蘧伯在衛(wèi)國當政,不可以加兵?!壁w簡子馬上取消了攻衛(wèi)計劃。
蘧伯玉謙虛謹慎,他經(jīng)常反思自己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?!彼纸?jīng)常鞭策自己,《莊子?則陽篇》記載:“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”意思是說他年已60還能與日俱新,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。
蘧伯玉墓早在漢代就有一定規(guī)模。東漢文學(xué)家班昭曾作《東征賦》,其中有“蘧氏在城之東南兮,民亦尚其丘墳,唯令德之不朽兮,身既沒而名存”的詩句。唐代開元37年(公元739年)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“衛(wèi)伯”,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“內(nèi)黃侯”,在長垣建祠對他進行祭祀。祠建在墓前,祠內(nèi)有“君子堂”“及圣堂”“知非軒”“寡過軒”等。
伯玉祠坐北面南,位于伯玉墓前方,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,有兩個院落,分前后二堂,四周有磚砌圍墻。山門為磚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上懸匾額曰“內(nèi)典侯祠”。過山門為第一庭院,中心主體建筑為“君子堂”。兩側(cè)各有小門,過小門進入第二庭院。中心主體建筑面闊三間日“寡過軒”,殿中塑蘧伯玉像,穩(wěn)坐龕中,左、右兩書童侍立。蘧子像后有一小門,入小門即進入墓地。
七、附錄
湖北省棗陽市璩灣鎮(zhèn),位于鄂西北,棗陽市的西南部,是全國現(xiàn)有的三萬八千二百九十個鄉(xiāng)鎮(zhèn)中,唯一以璩姓冠名的建制鎮(zhèn)。根據(jù)史料記載,璩灣之璩姓起源于古之地名蘧邑。本姬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武王把殷的移民,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,并派管叔、蔡叔輔佐。武王死后,成王年少,周公代行治理天下,管叔、蔡叔懷疑周公有二心,發(fā)動判亂,周公旦興兵討伐,殺掉武庚祿父和管叔,放逐了蔡叔,把武庚統(tǒng)治的地方封給周武王同母弟弟康叔姬,是為衛(wèi)君。都于朝歌,今河南淇縣西南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,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即為璩灣璩族始祖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春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莊子,名無咎,之子蘧瑗,字伯玉。謚成子約生于公元前五百九十年,曾為衛(wèi)國大夫,封內(nèi)黃侯,他比孔子年長三十余歲,但彼此唱酬仰慕,關(guān)系匪淺?!妒酚?卷四十七.孔子世家第十七》載:魯定公十四年,孔子和其弟子欲往陳國,曾兩次入住其家?!妒酚?卷四十七.仲尼弟子列傳第七》載:孔子所尊敬的人,在周,是老子,在衛(wèi),是璩伯玉......《史記.集解》及《索引.大戴禮》評價說“外寬而內(nèi)直,自設(shè)于隱括之中,直已而不直人,汲汲于仁,以善自終,蓋璩伯玉之行也?!薄妒酚?卷三十七.衛(wèi)康叔世家第七》載:孔文子因歌逐獻公,曾請教于璩伯玉。璩伯玉說:“人臣事君,可諫則諫,不可諫則去,它非瑗所知矣?!本?a href="/cd/y/yaner296674.htm">掩耳而走,而且說“瑗不聞君之出,又敢聞其入乎?”遂離開衛(wèi)國,前往魯國。后來,衛(wèi)獻公使寧喜作衛(wèi)國宰相,下詔招璩伯玉回國輔佐衛(wèi)靈公,后來,璩伯玉看到衛(wèi)靈公荒淫無道,只好又離開衛(wèi)國去了魯國??鬃?a href="/cd/c/chengzan18964.htm">稱贊說:“君子哉璩伯玉!邦有道則仕、邦無道倦而懷之。”并說他“為賢大夫”。由此,后世將其稱為千古第一君子,并將其與孔子合稱為圣賢,曾于棗陽孔廟,一直被祀為先賢之首。東漢永和年間,大行令蘧正罹亂,伯玉公第十七世孫璩謙,率領(lǐng)大部族人,南下避禍于岳州,豫章,改原姓蘧為璩。此后,歲月遷流,日久年湮。其族人又逐次分支于鄂、湘、閩、皖、浙、魯、豫、陜、冀、贛及華夏各地。元朝末年,群雄并起,逐鹿中原,而鄱陽之亂,盜寇蜂擁,南方多警,時居豫章之部分璩族,又輾轉(zhuǎn)北上,到達當時有“表里山河”之稱的山西黎城、洪洞等地。后來,朱元璋定鼎南京,為解決因戰(zhàn)亂及自然災(zāi)害所拋荒的千里赤地,遂自山西及全國各地大量移民。為此,特加贈時為武德將軍的璩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孫,璩灣璩族一世祖安邦公光祿大夫,著令其族人自 * 之“筷子巷”,移居今日之地,依姓命名“璩灣”。此后六百余年,安邦公之后人,沿璩灣沙河兩岸,繁衍興旺,與先后移民此地的其他姓氏一起,把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沙河一隅,建設(shè)成為鄂西北的重要集市“填不滿的璩家灣”。
璩灣鎮(zhèn),東距棗陽市區(qū)二十公里,西去襄樊市四十公里,綿亙起伏的丘陵,南擁北抱,使這塊東西傾斜的平川,別俱一種嫵媚。那曾經(jīng)清澈見底的滾河、沙河,在此溶為一流,直入漢江,流淌著這塊土地,也流淌著璩灣璩族的悲歡離合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,璩灣沙河曾經(jīng)帆檣林立,是棗陽與漢口直接通航通商的主要水路,給這座小鎮(zhèn)帶來過無限的生機,無限的希冀和老一輩抹不去的回味!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竣工的漢丹鐵路和2006年修建開通的“漢十高速”都直穿璩灣重鎮(zhèn),給這個古老的建制鎮(zhèn)注入了新的活力!
璩(Qú)姓源出有二:
1、出自以寶飾為氏。古代“璩”和“鐻”通,指一種金、銀制成的耳環(huán),此物創(chuàng)始人的后代子孫遂以“璩”為姓,稱璩姓。古人很看重玉,將玉的堅致、光彩、純粹、發(fā)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,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,所以佩帶玉是很光彩的事。并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。這樣,玉的制品也多種多樣,而與玉有關(guān)的物,一般都加斜玉旁,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環(huán),當然是高貴之物,于是就產(chǎn)生了璩姓。
2、出自姬姓,與蘧姓同源,以邑名為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而古代玉環(huán)稱作璩,由于璩很高貴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。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姓。
得姓始祖:蘧伯玉。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,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,傳二十七世至“璦”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,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“瞿”和“渠”,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而“璩”字是“蘧”字去草頭,去走之,意在愿后人不做官、不坐車,做布衣平民,耕讀傳家;加玉旁,意為不忘先祖“伯玉”。因此“璩”姓雖為小姓,亦不失源遠流長。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《百家姓》,最初所載只有411姓,而第306姓即為“璩”姓。蘧伯玉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據(jù)《淮南子·卷二十·泰族訓(xùn)》稱:“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,而天下莫能亡也;璩伯玉以其仁寧衛(wèi),而天下莫能危也?!惫疏呈虾笕俗疝静駷殍承盏氖甲妗?br />二、遷徙分布
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璩是古代一種由金、銀制成的玉環(huán),古時候的人認為玉石是很高貴的東西,所以就有人以這種器物為姓,稱為璩氏,成為璩姓的一支。另一支源出于姬姓,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姓。因此璩、蘧、遽姓同源,并存于世。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等等省。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陽,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。
三、歷史名人
蘧 璦:唐代良吏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,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“瞿”和“渠”,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
蘧伯玉:名瑗,長坦縣伯玉村人,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蘧伯玉品德高尚,光明磊落,孔子與善者,于齊晏嬰,于鄭子產(chǎn),于衛(wèi)伯玉。孔子幾次適衛(wèi),多居蘧伯玉家,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。伯玉篤行不倦,慎德深思。一次,他使人到孔子那里,孔子問:“夫子(指伯玉)何為?”對 曰:“夫人欲 寡其過未能也?!笔拐叱?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既贊伯玉之德,亦贊伯玉其使者?!墩撜Z》孔子贊:“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?!?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說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?!辈翊_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于改過的人?!读朔菜挠?xùn)》載:“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,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。至二十一歲,乃知前之所改,未盡也;及二十二歲,回視二十一歲,猶在夢中,歲復(fù)一歲,遞遞改之,行年五十,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,古人改過之學(xué)如此。”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衛(wèi)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,多次向衛(wèi)靈公舉薦,但靈公不聽。史魚臨死采用“尸諫”的辦法力薦蘧伯玉。他告訴兒子:“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,是我活不能正君,死無以成禮。我死后,你不必將我的尸體‘治喪正堂’,可以置于窗下,等靈公問起來,再將實情告訴他”(古人稱這種方法為“尸諫”)。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。衛(wèi)靈公前來吊唁,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,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(zhuǎn)告靈公。靈公醒悟道:“是寡人之過也。”于是啟用了蘧伯玉。
璩伯昆:明朝桐城人,那里是學(xué)者薈萃之地,而璩御史后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,就很重視文化教育。
璩光岳:明朝人,舉為進士而當官,文武全才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豫章郡:漢朝將秦朝時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,治所在南昌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江西省境內(nèi)地區(qū)。
黎陽郡:西漢置黎陽縣,北魏改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??h一帶。
汲 郡:晉泰始二年置郡。故址在今河南省汲縣一帶。
2、堂號
君子堂、及圣堂:源自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。唐代開元三十七年(739年)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“衛(wèi)伯”,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“內(nèi)黃侯”,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5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。
石波堂:明朝進士璩光岳,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,后升吏部,著有《石波館集》。
西川堂:唐代良吏璩瑗,官光祿大夫,封為西川侯。
其它堂號:①郡望堂號:豫章、黎陽、汲郡。②自立堂號:世德、遺經(jīng)等。
五、聯(lián)典出處
【璩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璩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姓啟佩玉;
望出黎陽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(見上題頭《一、姓氏源流》和《四、郡望堂號》介紹)。
伯昆清政;
光岳草書。
——李文鄭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,字山甫,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。崇禎年間以明經(jīng)官江西武寧縣令,政治清明,獄訟大減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岳,字山仲,號三谷,進士出身,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。擅長草書,著有《石波館集》、《老子解說》。
丘陽文士;
西蜀通侯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宋·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。下聯(lián)典指唐·璩璦封川西侯。
〖璩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光岳郎官多著術(shù);
伯昆御史有才名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進士璩光岳,字山仲,江西新城人。號三谷。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,后升吏部。善草書,著作較多,有《石波館集》、《老子解說》等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廣東道御史璩伯昆,字山甫,桐城人。少有才名。歷官江西武寧令等。政平訟簡,文教尤著。
〖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(lián)〗
四蜀通侯,懋功受賞;
岳陽文士,登第成名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·璩璦因功被封川西侯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·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。
寡過未能,學(xué)造賢人之地;
知非雖晚,德成君子之資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春秋戰(zhàn)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伯玉事典(見上題頭《三、歷史名人》介紹)。
保境息民,共仰璦公事業(yè);
騎騮看杏,咸推秉祖文章。
——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唐代良吏璩璦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。
六、璩姓考補
現(xiàn)全國各地多已將“璩”寫作了“琚”字,璩琚已通用?!拌ⅰ币糇x渠,解釋為古人佩帶的一種玉。據(jù)查,除《漢語大詞典》以“琚”作姓解釋外,還有《中國姓氏大全》亦稱其為“較罕見姓”。其他諸如《康熙字典》、《古漢語詞典》、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等均未將“琚”字作姓解釋。另據(jù)最新出版的有關(guān)姓氏書籍(含《百家姓》)計504個姓氏中,均無“琚”姓存在。因此目前在報紙上或文書里出現(xiàn)的“琚”姓,是“璩”(qu)字的誤寫。琚應(yīng)為近代某些歷史原因,人們對璩的誤寫。影響頗廣,大都寫璩為琚,有些地方音仍為璩,故經(jīng)常為琚璩通用璩琚不分。琚應(yīng)為某次簡化字時,人們望文生意,誤將璩寫作琚。將姓“璩”的寫成或讀成姓“琚”的,還自以為得意地說“琚”是“璩”的簡化(其實此二字均不在簡化之列),乃至一些人跟著將錯就錯,以錯傳錯,貽誤至今。
琚,應(yīng)為璩,(一姓兩音在全國都是相同)為春秋戰(zhàn)國衛(wèi)大夫蘧公伯玉后人,后為避難,改為璩,取不忘伯玉之意。
蘧(琚;璩)姓之先祖應(yīng)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。周公旦輔佐成王,分封諸侯時,將同父同母第康叔分封到衛(wèi)地,建都朝歌,史稱康叔。隨著康叔到衛(wèi)地的姬姓祖氏,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東不足5公里的一個丘崗上。這里山坳中到處生長著蘧藕,蘧是荷花的另一種名字。
蒲邑位于蒲水和濟水之間,古代這里樹林成蔭,丘崗連綿,山清水秀,池塘洼地蘧花怒放。居住在這里的先民,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潔凈,就以物為地名,曰:蘧丘。
居住在蘧丘一帶的周王室后裔,因輔佐衛(wèi)國國軍康叔有功,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,封曰蘧伯,后來又設(shè)置了蘧伯鄉(xiāng)。出此以后,這里的居民以地名(蘧丘)以封爵(蘧伯)為姓,施有蘧姓。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為紀念他設(shè)立大古會,琚姓在古代寫作璩。作為姓氏,璩一般讀若渠,其來源出于姬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衛(wèi),都于朝歌(今河南淇縣西南)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(音渠,又音巨)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(音渠,又音巨)姓。璩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特別是在解放以后,多數(shù)改為琚姓,讀音也相應(yīng)有所改變,一般讀若居。因此,琚、璩、蘧、遽、渠、瞿為同源,并存于世。
“璩”音讀渠,除作姓氏外,解釋為玉質(zhì)耳環(huán),據(jù)考“璩”姓之先祖為春秋時衛(wèi)國上大夫蘧伯玉,傳二十七世至“秉”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南昌市),于天寶年間蒙冤遭參,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為“璩”、音同字異,仍為一家。而“璩”字是“蘧”字去草頭,去走之,意在愿后人不做官、不坐車,做布衣平民,耕讀傳家;加王旁(古漢語稱王字旁為玉旁),意為不忘先祖“伯玉”。因此“璩”姓自唐至今,雖為小姓,亦不失源遠流長。中原地區(qū)之“璩”姓,據(jù)有關(guān)史料載,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遷居于此。
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《百家姓》,最初所載只有411姓,而第306姓即為“璩”姓,《中國姓氏大全》亦稱璩姓“分布較廣”。
聚居有:河南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等。每年正月初三、六、九,琚氏后人到長垣縣蘧賢祠祭奠。景象頗為壯觀
蘧公伯玉,名瑗,今長坦縣伯玉村人,生卒不詳,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蘧伯玉品德高尚,光明磊落,孔子與善者,于齊晏嬰,于鄭子產(chǎn),于衛(wèi)伯玉??鬃訋状芜m衛(wèi),多居蘧伯玉家,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。伯玉篤行不倦,慎德深思。一次,他使人到孔子那里,孔子問:“夫子(指伯玉)何為?”對曰:“夫人欲寡其過未能也?!笔拐叱?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既贊伯玉之德,亦贊伯玉其使者?!墩撜Z》孔子贊:“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” 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說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?!辈翊_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于改過的人?!读朔菜挠?xùn)》載:”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,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。至二十一歲,乃知前之所改,未盡也;及二十二歲,回視二十一歲,猶在夢中,歲復(fù)一歲,遞遞改之,行年五十,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,古人改過之學(xué)如此。
蘧伯玉賢名聞于遐邇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衛(wèi)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,多次向衛(wèi)靈公舉薦,但靈公不聽。史魚臨死采用“尸諫”的辦法力薦蘧伯玉。他告訴兒子:“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,是我活不能正君,死無以成禮。我死后,你不必將我的尸體‘治喪正堂’,可以置于窗下,等靈公問起來,再將實情告訴他”(古人稱這種方法為“尸諫”)。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。衛(wèi)靈公前來吊唁,對尸體置于窗下非常奇怪,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(zhuǎn)告靈公。靈公醒悟道:“是寡人之過也?!庇谑菃⒂昧宿静?。
孔子聽到這件事,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。他說:“直哉史魚!邦有道如矢,邦無道如矢。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。”意思是說:史魚真正直??!國家有道,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;國家無道,也像箭一樣剛直。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,國家有道時,出來做官;國家無道時,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。
蘧伯玉當政后,仍舊十分謙虛。一次,衛(wèi)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,先聽到轔轔的車聲,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,過了宮又響起來。南子說:“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?!膘`公問道:“你怎么知道?”南子說:“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(jié)。車走到宮門口時,沒了聲音,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,用手扶著車轅慢行,怕車聲打擾國君。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,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?!毙l(wèi)靈公事后派人打聽,果然是蘧伯玉。
蘧伯玉協(xié)助衛(wèi)靈公把衛(wèi)國治理得日益強大。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(wèi)國,派人到衛(wèi)國探視。探視的人返回后,告訴趙簡子:“蘧伯在衛(wèi)國當政,不可以加兵?!壁w簡子馬上取消了攻衛(wèi)計劃。
蘧伯玉謙虛謹慎,他經(jīng)常反思自己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?!彼纸?jīng)常鞭策自己,《莊子?則陽篇》記載:“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”意思是說他年已60還能與日俱新,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。
蘧伯玉墓早在漢代就有一定規(guī)模。東漢文學(xué)家班昭曾作《東征賦》,其中有“蘧氏在城之東南兮,民亦尚其丘墳,唯令德之不朽兮,身既沒而名存”的詩句。唐代開元37年(公元739年)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“衛(wèi)伯”,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“內(nèi)黃侯”,在長垣建祠對他進行祭祀。祠建在墓前,祠內(nèi)有“君子堂”“及圣堂”“知非軒”“寡過軒”等。
伯玉祠坐北面南,位于伯玉墓前方,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,有兩個院落,分前后二堂,四周有磚砌圍墻。山門為磚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上懸匾額曰“內(nèi)典侯祠”。過山門為第一庭院,中心主體建筑為“君子堂”。兩側(cè)各有小門,過小門進入第二庭院。中心主體建筑面闊三間日“寡過軒”,殿中塑蘧伯玉像,穩(wěn)坐龕中,左、右兩書童侍立。蘧子像后有一小門,入小門即進入墓地。
七、附錄
湖北省棗陽市璩灣鎮(zhèn),位于鄂西北,棗陽市的西南部,是全國現(xiàn)有的三萬八千二百九十個鄉(xiāng)鎮(zhèn)中,唯一以璩姓冠名的建制鎮(zhèn)。根據(jù)史料記載,璩灣之璩姓起源于古之地名蘧邑。本姬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時,武王把殷的移民,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,并派管叔、蔡叔輔佐。武王死后,成王年少,周公代行治理天下,管叔、蔡叔懷疑周公有二心,發(fā)動判亂,周公旦興兵討伐,殺掉武庚祿父和管叔,放逐了蔡叔,把武庚統(tǒng)治的地方封給周武王同母弟弟康叔姬,是為衛(wèi)君。都于朝歌,今河南淇縣西南。至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,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即為璩灣璩族始祖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春秋時衛(wèi)國大夫蘧莊子,名無咎,之子蘧瑗,字伯玉。謚成子約生于公元前五百九十年,曾為衛(wèi)國大夫,封內(nèi)黃侯,他比孔子年長三十余歲,但彼此唱酬仰慕,關(guān)系匪淺?!妒酚?卷四十七.孔子世家第十七》載:魯定公十四年,孔子和其弟子欲往陳國,曾兩次入住其家?!妒酚?卷四十七.仲尼弟子列傳第七》載:孔子所尊敬的人,在周,是老子,在衛(wèi),是璩伯玉......《史記.集解》及《索引.大戴禮》評價說“外寬而內(nèi)直,自設(shè)于隱括之中,直已而不直人,汲汲于仁,以善自終,蓋璩伯玉之行也?!薄妒酚?卷三十七.衛(wèi)康叔世家第七》載:孔文子因歌逐獻公,曾請教于璩伯玉。璩伯玉說:“人臣事君,可諫則諫,不可諫則去,它非瑗所知矣?!本?a href="/cd/y/yaner296674.htm">掩耳而走,而且說“瑗不聞君之出,又敢聞其入乎?”遂離開衛(wèi)國,前往魯國。后來,衛(wèi)獻公使寧喜作衛(wèi)國宰相,下詔招璩伯玉回國輔佐衛(wèi)靈公,后來,璩伯玉看到衛(wèi)靈公荒淫無道,只好又離開衛(wèi)國去了魯國??鬃?a href="/cd/c/chengzan18964.htm">稱贊說:“君子哉璩伯玉!邦有道則仕、邦無道倦而懷之。”并說他“為賢大夫”。由此,后世將其稱為千古第一君子,并將其與孔子合稱為圣賢,曾于棗陽孔廟,一直被祀為先賢之首。東漢永和年間,大行令蘧正罹亂,伯玉公第十七世孫璩謙,率領(lǐng)大部族人,南下避禍于岳州,豫章,改原姓蘧為璩。此后,歲月遷流,日久年湮。其族人又逐次分支于鄂、湘、閩、皖、浙、魯、豫、陜、冀、贛及華夏各地。元朝末年,群雄并起,逐鹿中原,而鄱陽之亂,盜寇蜂擁,南方多警,時居豫章之部分璩族,又輾轉(zhuǎn)北上,到達當時有“表里山河”之稱的山西黎城、洪洞等地。后來,朱元璋定鼎南京,為解決因戰(zhàn)亂及自然災(zāi)害所拋荒的千里赤地,遂自山西及全國各地大量移民。為此,特加贈時為武德將軍的璩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孫,璩灣璩族一世祖安邦公光祿大夫,著令其族人自 * 之“筷子巷”,移居今日之地,依姓命名“璩灣”。此后六百余年,安邦公之后人,沿璩灣沙河兩岸,繁衍興旺,與先后移民此地的其他姓氏一起,把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沙河一隅,建設(shè)成為鄂西北的重要集市“填不滿的璩家灣”。
璩灣鎮(zhèn),東距棗陽市區(qū)二十公里,西去襄樊市四十公里,綿亙起伏的丘陵,南擁北抱,使這塊東西傾斜的平川,別俱一種嫵媚。那曾經(jīng)清澈見底的滾河、沙河,在此溶為一流,直入漢江,流淌著這塊土地,也流淌著璩灣璩族的悲歡離合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,璩灣沙河曾經(jīng)帆檣林立,是棗陽與漢口直接通航通商的主要水路,給這座小鎮(zhèn)帶來過無限的生機,無限的希冀和老一輩抹不去的回味!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竣工的漢丹鐵路和2006年修建開通的“漢十高速”都直穿璩灣重鎮(zhèn),給這個古老的建制鎮(zhèn)注入了新的活力!


猜你喜歡:
- 一、姓氏源流查(Zh?。┬赵闯鲇兴模?、出自姜氏,為炎帝的后裔,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,以邑名為氏。齊國的君主齊頃公的兒子被封于楂,他的后
- 郭啰噶中華姓府:世居沾河等地,滿洲八旗姓。
- 一、姓氏源流元(Yuán)姓源出有五:1、出自殷商元銑之后,世代相傳姓元。元姓之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,最具體的證明,就是殷商名臣元銑
- 一、姓氏源流燕(Yān)姓源出有三:1、出自姬姓,是黃帝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黃帝有后名棄,是周朝的始祖。周武王滅商后,封召公奭于燕,建立燕國
- 一、姓氏源流夏侯(Xià hóu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出自姒姓,以爵號為氏。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,春秋時建立杞國。公元前445年楚
- 聯(lián) ①奇姓通:晉有聯(lián)謙,為輔國將軍。 ②續(xù)通志氏族略:有聯(lián)譚,曾任內(nèi)使。
- 蘇錄蘇錄氏,為我國西南少數(shù)民族的姓氏,主要分布在羌族中。
- 義商書誼伯仲伯作典寶,古今人表作義伯,義姓始此,望出平原、河?xùn)|?! 】ね锰枺浩皆? 河?xùn)|郡 歷史名人:義有僅, 義嘉誥
- 一、姓氏源流 原(Yuán)姓源流單純,源出有一:出自姬姓,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后,以國(邑)名為氏。據(jù)《姓氏急就篇》載,西周初
- 姓氏源流從(Cóng 從)姓源出有二:1、出自姬姓,以國名為氏。東周平王小兒子名叫精英,被封在樅國,在今安徽省桐城東南,為侯爵稱樅侯。樅侯的
- 一、方氏溯源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, 出自方雷氏。神農(nóng)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,黃帝伐蚩尤時,雷因功被封于方山(今為河南省
- 照照煎,燕大夫。
- 睦姓氏由來:姓纂:趙大夫食采于睦邑,因以為氏。按,漢有符節(jié)令睦弘,北齊有散騎常侍睦豫。 郡望堂號:趙郡 姓氏家譜:睦氏合修族譜
- 姓氏起源——求姓名本姓仇,因避難改姓求氏。一云為裘氏所改。另,相傳為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代。歷史名人求仲, 求古山, 求敦銀
- 鐵木鐵木姓氏,乃鐵木真之后裔
- 瓦該姓現(xiàn)居住于甘肅榆中縣和臨洮縣,居住集中,起源不詳,有可能是清朝皇族。
- 建[建,讀音作jiàn(ㄐㄧㄢˋ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羋姓,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之后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左傳》記載,
- 一、姓氏源流陰(Yīn 陰)姓源出有二:出自姬姓,源于春秋時期,是帝堯農(nóng)官后稷的后代,以邑名為氏。春秋初年,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,為齊
- 歷史來源「席」源出:1、席師的后代。根據(jù)《萬姓宗譜》的記載,堯為部落首領(lǐng)的時候,遇到一個自稱為席氏的老翁,擊壤(古代一種投擲的游戲)而歌。堯
- 宰(Zǎi)宰姓源于姬姓,春秋時期,周公孔曾經(jīng)在周朝任太宰,人稱宰孔,其后世子孫就以“宰”作為了姓氏。此外,在周朝太宰是掌管王家內(nèi)外事務(wù)的官
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