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姓氏源流
諸(Zhū)姓源出有四:
1、來源于以人名為氏,越王的后裔。西漢初期,有人名為無諸,他是戰(zhàn)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代無諸。秦朝末期,無諸率領著部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,取得了戰(zhàn)爭的勝利,漢朝建立以后,無諸被劉邦封為閩越王。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,形成諸姓。
2、源于諸葛氏復姓變化而來。五代十國的時候,后周有個貴族叫諸葛十朋,趙匡胤發(fā)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后,又不愿別人打聽到他,諸葛十朋就改姓名諸十朋,隱居在會稽山中,他的后代于是改姓單姓諸,成為諸姓的又一個來源。
3、來源于食邑,以邑名為氏。根據《姓苑》上的記載,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(今山東省諸城南),魯國大夫就在這里生活,他的人民采食于此。他的后代便以封邑“諸”為姓。
4、源自姒姓,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后。根據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上的記載,諸姓出自姒姓,是戰(zhàn)國時越國的后裔,即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后代。
二、遷徙分布
(缺)諸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在古代,諸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瑯琊郡,今山東省諸城市一帶。(略)
三、歷史名人
諸 燮:字子相,明代余姚人,嘉靖年間(1522-1566年)進士。歷官兵部主事、邵武同知,俱有惠政。曾守山海關,忠貞為國。精理學,一洗陳言。
諸御己:春秋時楚國之耕者。莊王筑屋臺,壘土千重,大臣因諫而死者七十二人。御己棄耕入
諫,楚王遂解層臺而罷民役。楚人歌之曰:“薪乎萊乎?無諸御己,訖無人乎!萊乎薪乎?無諸御己,訖無人乎!”此處將復姓諸御氏并入單姓諸氏。
諸稽郢:據《史記》作柘稽,春秋時越國五大夫之一,善言辭。勾踐三年(公元前494年)周敬王二十六年,吳王夫差為報先王闔閭槜李兵敗之仇,傾兵伐越。句踐率師迎戰(zhàn)夫椒,大敗,困守會稽山上,大夫文種獻乞和之策。句踐遂派諸稽郢去吳營談判求和。行成于吳而返?!?a href="/cd/g/guoyu10702.htm">國語·越語》有載。
諸福坤:清光緒年間人,字元簡,號杏廬,周莊鎮(zhèn)杏村人。其父諸文淵,擅長書畫。精通醫(yī)藥。諸福坤早年博覽勤學,曾考入京師國子監(jiān),為增貢生。與元和知縣李超瓊、湖南巡撫吳大澂等人積極贊同陶煦的減租變革思想。后歸田園居,以利鄉(xiāng)濟閭之事為己任。并將“荒江老屋”取名為“杏廬”絕跡城市,專心著作?!叭耸莶皇橙?,醫(yī)窮只著書”。元和縣令李超瓊聞其人品質高尚,認為近十年來所少見。諸福坤博學善文,為眾推崇,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。柳亞子之父柳念曾、叔父柳慕曾都是當年諸福坤門下的弟子。辛亥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陳去病15歲時從同里鎮(zhèn)來周莊,從諸福坤學習5年,遂成一代巨匠。諸福坤著有《杳廬文鈔》6冊。后由柳亞子出資刊印。
此外,諸氏名人在明、清之際光芒四射,明洪武年間有諸質、諸弘道,著有《今古句沉》的諸茂卿、能詩善畫的諸祖潛;清代著有《諸鐵庵集》的諸九鼎……等等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瑯琊郡:秦始皇置。相當于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諸城、臨沂、膠南一帶。
2、堂號(缺)
【諸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諸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民瞻清介;
叔義端誠。
——李文鄭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余姚人諸觀,字民瞻,成化年間進士,歷官數郡,清廉耿介。他曾說:“貪官污吏,就像是不貞潔的女子,一有污點,還怎么見人!”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吳人諸質,字叔義,洪武初年由舉人官翰林院編修,不久,便辭官回鄉(xiāng)。為人端莊誠信,平時小心謹慎,惟恐因知識不足而出差錯;但與人辯論是非曲直的時候,則侃侃而談,又非常固執(zhí),人們大多都信服他。
罷筑諫主;
奉使行成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春秋楚國老農諸御己入諫楚王,使罷筑層臺而免民役。下聯(lián)典指越·勾踐派諸稽郢行成(求和)于吳,后吳為越所滅。
忠貞世國;
理學傳家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明·諸燮事典。
〖諸姓宗祠五言通用聯(lián)〗
一梅驚梁主;
九鼎耀錢塘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戰(zhàn)國時越國大夫諸發(fā),奉使于梁,執(zhí)一枝梅以遺梁王。梁王披衣見發(fā)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代名士諸九鼎,字駿男,錢塘人。有《清樂集》等。
橘苑留雅韻;
杏廬有奇香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清代詩人諸匡鼎,字虎男,錢塘人。有《橘苑詩鈔》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代名士諸福坤,字元簡,長洲人。有《杏廬文鈔》。
〖諸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宴奪瓊林之首;
名題金榜之先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明代狀元諸大緩榮登榜首。
弘道治績稱最;
大緩芳名列先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滑縣令諸弘道,課農興學,治績一時稱最。指明代狀元諸大緩事典。
〖諸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兄讓王位傳佳話;
女雪父冤播美名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春秋時吳國名人諸樊,名遏,父王壽夢卒,諸樊立,已除喪,讓王位于弟季札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孝女諸娥,浙江山陰人。父士吉,洪武初為糧長,被誣淪死,二子亦罹罪。娥年八歲,與舅走京師訴冤。里人哀之,卒后肖像配曹娥
諸(Zhū)姓源出有四:
1、來源于以人名為氏,越王的后裔。西漢初期,有人名為無諸,他是戰(zhàn)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代無諸。秦朝末期,無諸率領著部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,取得了戰(zhàn)爭的勝利,漢朝建立以后,無諸被劉邦封為閩越王。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,形成諸姓。
2、源于諸葛氏復姓變化而來。五代十國的時候,后周有個貴族叫諸葛十朋,趙匡胤發(fā)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后,又不愿別人打聽到他,諸葛十朋就改姓名諸十朋,隱居在會稽山中,他的后代于是改姓單姓諸,成為諸姓的又一個來源。
3、來源于食邑,以邑名為氏。根據《姓苑》上的記載,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(今山東省諸城南),魯國大夫就在這里生活,他的人民采食于此。他的后代便以封邑“諸”為姓。
4、源自姒姓,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后。根據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上的記載,諸姓出自姒姓,是戰(zhàn)國時越國的后裔,即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后代。
二、遷徙分布
(缺)諸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在古代,諸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瑯琊郡,今山東省諸城市一帶。(略)
三、歷史名人
諸 燮:字子相,明代余姚人,嘉靖年間(1522-1566年)進士。歷官兵部主事、邵武同知,俱有惠政。曾守山海關,忠貞為國。精理學,一洗陳言。
諸御己:春秋時楚國之耕者。莊王筑屋臺,壘土千重,大臣因諫而死者七十二人。御己棄耕入
諫,楚王遂解層臺而罷民役。楚人歌之曰:“薪乎萊乎?無諸御己,訖無人乎!萊乎薪乎?無諸御己,訖無人乎!”此處將復姓諸御氏并入單姓諸氏。
諸稽郢:據《史記》作柘稽,春秋時越國五大夫之一,善言辭。勾踐三年(公元前494年)周敬王二十六年,吳王夫差為報先王闔閭槜李兵敗之仇,傾兵伐越。句踐率師迎戰(zhàn)夫椒,大敗,困守會稽山上,大夫文種獻乞和之策。句踐遂派諸稽郢去吳營談判求和。行成于吳而返?!?a href="/cd/g/guoyu10702.htm">國語·越語》有載。
諸福坤:清光緒年間人,字元簡,號杏廬,周莊鎮(zhèn)杏村人。其父諸文淵,擅長書畫。精通醫(yī)藥。諸福坤早年博覽勤學,曾考入京師國子監(jiān),為增貢生。與元和知縣李超瓊、湖南巡撫吳大澂等人積極贊同陶煦的減租變革思想。后歸田園居,以利鄉(xiāng)濟閭之事為己任。并將“荒江老屋”取名為“杏廬”絕跡城市,專心著作?!叭耸莶皇橙?,醫(yī)窮只著書”。元和縣令李超瓊聞其人品質高尚,認為近十年來所少見。諸福坤博學善文,為眾推崇,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。柳亞子之父柳念曾、叔父柳慕曾都是當年諸福坤門下的弟子。辛亥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陳去病15歲時從同里鎮(zhèn)來周莊,從諸福坤學習5年,遂成一代巨匠。諸福坤著有《杳廬文鈔》6冊。后由柳亞子出資刊印。
此外,諸氏名人在明、清之際光芒四射,明洪武年間有諸質、諸弘道,著有《今古句沉》的諸茂卿、能詩善畫的諸祖潛;清代著有《諸鐵庵集》的諸九鼎……等等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瑯琊郡:秦始皇置。相當于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諸城、臨沂、膠南一帶。
2、堂號(缺)
【諸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諸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民瞻清介;
叔義端誠。
——李文鄭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余姚人諸觀,字民瞻,成化年間進士,歷官數郡,清廉耿介。他曾說:“貪官污吏,就像是不貞潔的女子,一有污點,還怎么見人!”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吳人諸質,字叔義,洪武初年由舉人官翰林院編修,不久,便辭官回鄉(xiāng)。為人端莊誠信,平時小心謹慎,惟恐因知識不足而出差錯;但與人辯論是非曲直的時候,則侃侃而談,又非常固執(zhí),人們大多都信服他。
罷筑諫主;
奉使行成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春秋楚國老農諸御己入諫楚王,使罷筑層臺而免民役。下聯(lián)典指越·勾踐派諸稽郢行成(求和)于吳,后吳為越所滅。
忠貞世國;
理學傳家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明·諸燮事典。
〖諸姓宗祠五言通用聯(lián)〗
一梅驚梁主;
九鼎耀錢塘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戰(zhàn)國時越國大夫諸發(fā),奉使于梁,執(zhí)一枝梅以遺梁王。梁王披衣見發(fā)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代名士諸九鼎,字駿男,錢塘人。有《清樂集》等。
橘苑留雅韻;
杏廬有奇香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清代詩人諸匡鼎,字虎男,錢塘人。有《橘苑詩鈔》。下聯(lián)典指清代名士諸福坤,字元簡,長洲人。有《杏廬文鈔》。
〖諸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宴奪瓊林之首;
名題金榜之先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明代狀元諸大緩榮登榜首。
弘道治績稱最;
大緩芳名列先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滑縣令諸弘道,課農興學,治績一時稱最。指明代狀元諸大緩事典。
〖諸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兄讓王位傳佳話;
女雪父冤播美名。
——佚名撰諸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春秋時吳國名人諸樊,名遏,父王壽夢卒,諸樊立,已除喪,讓王位于弟季札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孝女諸娥,浙江山陰人。父士吉,洪武初為糧長,被誣淪死,二子亦罹罪。娥年八歲,與舅走京師訴冤。里人哀之,卒后肖像配曹娥


猜你喜歡:
- 宏遠宏遠是宏姓之后 歷史名人有宏遠澤魂
- 一、姓氏源流仲(Zhòng)姓源出有四:1、出自上古高辛氏,為黃帝的后裔,以人名為氏。黃帝有曾孫,號高辛氏,有“八才子”,號稱“八元”,與顓
- 一、姓氏源流祖(Zǔ)姓源出有三:1、出自子姓,為商代王族之后裔。商朝的開國君王叫“湯”,所以后世提到商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。湯的六代孫有祖甲
- 百家姓之宇文氏[宇文氏屬地] 太原郡,今山西太原縣。[宇文氏來歷] 據《周書》記載:(宇文氏)其先為鮮卑君長,有名普回者,“因狩得玉璽三
- 鐵伐據《晉書》所載:"劉元海之族也,僭稱天王,書曰: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改姓姚,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齊,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,古人氏族
- 強梁歷史上的複姓,春秋時鄭國統(tǒng)治者鄭公叔的後代。
- 侯姓起源侯姓,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。出自姬姓。以爵位為氏。據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所載,春秋時晉國哀侯及其弟弟侯皆被晉武公所殺,子孫逃奔
- 芶(句、勾)[芶、句、茍、鉤,讀音作gòu(ㄍㄡ)]“芶”的輸入方法:1、微軟03版本:輸入gou,在繁體字中尋找;2、鄭碼:輸入AQZS
- 凈陜西和青海有這種姓氏
- 午 ①廣韻:涇州有此姓。 ②千家姓:安定族。
- 詭諸姓觽:觸終第四子求子之后,以封國為氏。
- 姓氏源流莫(Mò)姓源出有八:1、出自高陽氏,是顓頊之后。據《三郡記》和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上古帝顓頊造“[莫阝]陽城”,其支庶子孫有定居[莫
- 孛兒只斤元朝,蒙古族之姓氏,皇族姓氏,現(xiàn)漢姓為包、寶、鮑等。同博爾濟錦。
- 彘彘恭子(春秋晉國人)
- 樅(從)[樅,讀音作cōng(ㄘㄨㄥ),不可讀作cóng(ㄘㄨㄥˊ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姬姓,出自周朝平王給幼子的封地,屬于以國
- 并并愛英 1965年12月出生,主治醫(yī)師。1988年畢業(yè)于安徽醫(yī)科大學。1988年至今在淮北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工作,任婦產科副主任。從事
- 衷“衷”姓乃江西、福建等南方地區(qū)一常見姓氏,是漢哀帝劉欣的后代。
- 三川源于古滎陽郡
- 姓氏源流單(Shàn)姓源出有二:1、出自姬姓,以邑名為氏。據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單邑(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南)為甸內侯,因氏焉
- 一、丑姓起源有七:1、源于風姓,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媧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女媧,燧人氏之女,太昊伏羲氏之妹。從女媧開始,中國的原始社會轉入
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