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姓在新百家姓排名:第53位傅 舊百家姓排名:第84位
附錄:【傅姓典故、趣事】
〖傅奕毀佛〗唐高祖、太宗年間的太史令傅奕,是一個堅定反對佛教的人。在《隋唐嘉話·卷中》里,記載了他跟和尚們斗法的兩件趣事。如果沒有記錯的話,《資治通鑒》里也收錄了這兩則資料。
其一:貞觀中,西域獻胡僧,咒術能死生人。太宗令與飛騎中撿壯勇者試之,如言而死,如言而蘇。帝以告太常卿傅奕,奕曰:“此邪法也。臣聞邪不犯正,若使咒臣,必不得行?!钡壅偕滢龋葘χ?,初無所覺。須臾,胡僧忽然自倒,若為所擊者,便不復蘇。 不像后來的韓愈毀佛,韓愈那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斗爭。傅奕自己是道士出身,后來還俗了。他的毀佛,并不像他對唐太宗說的“于國無利、于民有害”那樣光明正大;倒是更像佛、道兩家之間的斗爭。傅奕自己也常常 傅奕十有 * 過些道家的氣功術,并且修行比那個胡僧高。說什么邪不勝正,我是不信的。術有高低而已。正邪之說,也是宗教斗爭中常見的手段。
其二:貞觀中有婆羅僧,言得佛齒,所擊前無堅物。于是士馬奔湊其處如市。時傅奕方臥病,聞之,謂其子曰:“是非佛齒。吾聞金剛石至堅,物不能敵,唯羚羊角破之。汝可往試之焉?!焙}[月系]甚嚴,固求良久,乃得見。出角扣之,應手而碎,觀者乃止。今理珠玉者皆用之。 這倒是挺痛快,揭破一個江湖騙子。但這樣的騙子,跟佛教本身并沒有必然的聯(lián)系。
〖傅琰判案重物證〗
南朝時期,傅琰為山陰(今紹興市)令。山陰是江南社會經(jīng)濟最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之一,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,縣衙里的訴訟案件特別多。傅琰細察民情,辦案公允果斷。有一次,賣針和賣糖的兩個老太婆爭一團蠶絲,都說是自己的,并各自編出了一大堆理由,誰也不肯相讓,結(jié)果官司打到了縣衙公堂之上。傅琰不輕信言詞,而是注重尋找實物證據(jù)。他將那團絲縛在房柱上,用皮鞭抽打,然后再仔細察看地面,結(jié)果從團絲中掉出一些造針而產(chǎn)生的鐵屑。這樣,一切都明白了,將團絲判歸賣針老人。 還有一次,有兩個村里老漢爭一只雞,而又都拿不出鐵實的證據(jù)。這一次傅琰是既審問,又驗之以物證。他問:“你們都是拿什么喂雞的?”一人回答是用粟,一人回答是用豆。傅琰殺死雞,破開雞的食囊,看到的是粟,于是以言豆者為詐騙,將雞判給言粟的老漢。 據(jù)史乘記載,山、陰的傅琰司法“神明,無敢復為偷盜”。傅琰之子傅翙也如其父一樣,為民興福,審理疑案,捉拿盜賊,有如神明。建康令孫廉十分欽佩,問其采用的是什么妙法?有何秘訣?傅翙回答說:“沒有什么特別之處,唯勤與清而已。自己清白,處世才公正,法律的尊嚴才得到維護,官員們就會跟著你廉潔奉公。自己勤懇,就能了解下情,案件及時處理,社會矛盾不會激化,境內(nèi)就自然治理好了。為官若能清白廉正和恪勤職守,事情就不會做不好的?!?BR>
〖康熙老師〗
傅以漸,字于磐,號星巖,1608年10月13日生于歷史文化名城——山東聊城。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間從江西永豐來東昌府(聊城)任冠縣令,故定居聊城。傅以漸幼年聰明過人,3歲能誦書、五歲熟讀經(jīng)史、十歲工屬文,博覽群書。清順治三年(1646年)開科大考,傅以漸赴京會試。各路舉人聚集繁華的京都,許多人衣著錦繡,坐跨俊騎,狂言妄語,自命清高,游街觀景,到處招搖。傅以漸則布衣素衫,寡言少語,哪兒也不去,坐在房中爭分奪秒地讀書。有時出門,只騎一頭毛驢。有人恥笑他:“自古只駿馬進朝門,現(xiàn)在毛驢也想上金殿。”對此他一笑置之,不予理睬。傅以漸以優(yōu)異的成績完成了會試,取得了殿試的資格。這天他登上金殿,面對皇帝,從容不迫,對答如流,文辭簡練,內(nèi)容精辟,才冠群士,語驚四座。順治大喜,御筆親點他為第一甲第一名,成為清代開國后的第一位狀元,授宏文院修纂。自此,傅以漸的才能得到充分發(fā)揮,他的官職一再升遷順治四年,充會試統(tǒng)考官;順治五年,充《明史》纂修官。期間,他發(fā)現(xiàn)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獄,奏請皇上,力挽狂瀾,平息了這場災難,解救了大批文人。順治十一年八月授秘書院大學士;順治十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,親自教授康熙“四書”“五經(jīng)”、天文、津、歷、兵、農(nóng)、漕、馬等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和做人的道理,對康熙皇帝從政后的作為有著直接的影響。傅以漸本人不高且胖,不善騎馬,且騎驢。順治恩準他可騎驢進出午門,有時年幼的康熙為其趕驢。一日此情被順治皇帝看見,大笑不止。不幾日傅以漸接到皇帝親賜一卷畫軸,御筆為他繪制了一幅《狀元騎驢圖》,上題一詩: 云龍山下試春衣,放鶴亭前送夕暉。 一色杏花紅十里,狀元歸去驢如飛。 這原是宋代蘇軾《題云龍山放鶴亭》的一首詩,順治將原詩中“狀元歸去馬如飛”改為“驢如飛”,贈給了傅以漸。1656年初,傅以漸向順治陳述有關國計民生的三件大事,均符合當時的國情和順治意圖。傅以漸對人才非常重視。順治十五年他任會試主考官期間,惟恐辜負了舉子們的心血,日夜不息操勞考務。過度的緊張勞累,使他得了重病。他的這種精神,連皇帝也為之感動,說傅以漸“恪勤職業(yè),股肱竭力”并加封由國史院大學士改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,進階光祿大夫。
〖仁義胡同〗
傅以漸的父親因兒子中了狀元,在朝廷做了大官,四鄰八鄉(xiāng)的人只要一看到他,都會翹起大拇指,把他稱贊一番。當?shù)乜h老爺是他的座上客,常有事沒事向他請教。久而久之,傅老太爺聽慣了人家的恭維話,不由趾高氣揚起來,與人說話的噪門大了,待人接物也就勢利起來。 他閑居在家。忽然一天,他鄰左邊鄰居來到他家,一揖到地對他說:“老兄弟,有件事想與你商量……”傅老爺沒等人家說下去,就大聲地說:“商量什么?”鄰居因有求人家,只得低聲下氣地說了下去。原來鄰居是為三尺房基,想與他商量。傅老太爺不聽猶可,一聽便呼地站了起來,虎著臉說:“這是我家祖宗的遺產(chǎn),有什么好商量的?”鄰居碰了一鼻子灰,只得灰溜溜地出了傅家。 鄰居的兩個兒子想想氣不過,就找上門去與傅老太爺評理??墒?,傅老太爺沒等兩兄弟開口,就叫家人把他倆趕出門去。兩兄弟一氣之下,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,請來泥水匠用干石灰,把傅家的三尺場地勾畫了進去…… 傅老太爺見鄰居膽敢到泰山頭上來動土,氣得火冒三丈,連忙叫五六個家西拿了棍棒上前阻擋。鄰居的兩個兒子并不買賬,急忙跑回家拿出了鋤頭、鐵耙……一時兩家爭執(zhí)不下。前來圍觀的人見傅家仗勢欺人,都不服氣,紛紛指責傅家蠻不講理。傅老太爺趕忙派人去縣衙請縣老爺,縣老爺見此情景,也只是在兩家中間用好言相勸…… 傅老太爺回到家,便一屁股坐到大廳的太師椅里。他越想越氣,趕忙叫家丁拿來文房四寶,給在京城當大官的兒子傅以漸寫了信。信的大意是,鄰居為造房,無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。為此,與鄰居幾乎大動干戈。要兒子寫信到縣衙,打贏這場官司。信寫好以后,便派得力家西星夜趕送。十天半月以后,傅以漸接到家書。他拆開一看,不禁坦然一笑,立即揮筆寫了回信,并附詩一首: 千里家書只為墻,讓人三尺又何妨? 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 傅老太爺看了回信,又細細體味了兒子附上的那首詩,感到兒子說得對。當晚,他睡了一個好覺。第二天,他主動找到鄰居門上,表示愿讓出三尺屋基。鄰居見傅家主動相讓,也讓出了三尺屋基,結(jié)果各讓三尺。鄰家房子造好了,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條小巷,后人便稱為“仁義胡同”。傅以漸一封家書,使干戈化玉帛的事,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。
傅姓當代名人
傅淼:影視藝人傅彪:影視藝人
傅晶:娛樂明星
傅藝偉:中國著名女演員
傅佩嘉:歌壇藝人
傅穎:娛樂明星
傅藝:電視明星
傅霪東:游戲策劃師,小說作家


猜你喜歡:
- 茶茶正豪 (1938一 ),云南永平人,永平縣僑辦科員。維護歸僑、僑眷的合法權益,堅持為“僑”服務,為歸僑、僑眷排憂解難,是一個僑務工作
- 哥舒哥舒 通志氏族略:代北人,突騎施本號西突厥,首領有哥舒部,因氏
- 一、姓氏源流燕(Yān)姓源出有三:1、出自姬姓,是黃帝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黃帝有后名棄,是周朝的始祖。周武王滅商后,封召公奭于燕,建立燕國
- 一、姓氏源流暨(Jì)姓源出有二:1、出自以封地名為氏。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,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,在今天的江蘇省江陽縣東莫鄉(xiāng)城,也有說法
- 一、姓氏源流宰父(Zǎi fǔ)姓源流純正,源出有一: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,以官名作為姓氏,與宰姓的一支同源。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宰父(
- 一、姓氏來源1、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,昌意的長子叫顓頊,繼承帝位。次子叫安,封于西戎,后來建立了安息國(在今伊朗高),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
- 晨[晨,讀音作zè(ㄗㄜˋ),亦可讀作chǎng(ㄔㄤˇ),但不可讀作chén(ㄔㄣˊ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姬姓,出自黃帝之子少
- 一、姓氏源流蓬(Péng)姓源出有二:1、出自姬姓,以地名為氏。據(jù)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上的記載說,西周時期,周天子封支子于蓬州(大約今天四川省蓬安縣
- 慕容[慕容,讀音作mù róng(ㄇㄨˋ ㄖㄨㄥˊ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漢朝慕容氏,屬于以寺廟名稱為氏。第二個淵源:源于高辛氏,
- 一、姓氏來源 古代春秋時,魯國有個士師叫展禽,即柳下惠,受封于柳下,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,相傳姓柳。二、郡望堂號秦置河東郡,現(xiàn)在山西省永濟?!?/div>菜菜謙益 教授。男,1937年出生,山東掖縣人。1960年畢業(yè)于山西農(nóng)學院農(nóng)學系。1960年8月-1965年5月在山西省晉南農(nóng)科所西山分姓氏來源1、出自姜姓,為炎帝(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。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。由姜姓發(fā)展出來的四支胞族--四岳,他們與姬姓周族結(jié)成聯(lián)盟,最后終朵回族姓。回族中的朵姓,取自祖名首音。如明宣德年間(1426-1435年)自西域入中國貢獅,后留居京師(北京)的朵思麻,其后裔便取朵姓。鄯《半月談》記者有鄯寶紅。一、姓氏源流訾(Zī)姓源出有四:1、以地名為姓。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(在現(xiàn)今河南省鞏縣一帶)的,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,形成訾甲姓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子姓,出自商朝君王太甲之后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太甲,一稱大甲,為商湯嫡長孫,太丁之子,在其叔仲壬病逝后繼一、姓氏源流滑(Huá)姓源流較純正,源出有一:出自姬姓,以國名為氏。據(jù)《英賢傳》載,“同公族后有滑氏?!睋?jù)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國為氏》載,西凈陜西和青海有這種姓氏尚未添加歸海姓資料古復姓,今多改“把”。
評論
發(fā)表評論

詞典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
下載詞典網(wǎng)APP
用手機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