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 舊百家姓排名:第51位
一、姓氏源流昌(Chāng)姓源出有三:
1、出自有熊氏,為黃帝的嫡系胤胄,始祖昌意之后,以祖字為氏。據(jù)《風俗通》、《史記·五帝紀》等所載,黃帝娶妻嫘祖(公元前2839年,黃帝廿九年,嫘祖于若水生昌意)。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,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,生子顓頊。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,建昌意城(今河南省樂西北),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,建都帝丘(今河南省濮陽),為高陽氏。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,遂成昌姓。
2、出自妊姓,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載,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,為4母所生,分化成12個胞族,分別姓姬、姞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荀、妊、僖、繯、依,昌氏是妊氏的后代,子孫沿襲至今。
3、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,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。
得姓始祖:昌意。據(jù)《風俗通》上說,昌姓,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。又據(jù)《史記·黃帝紀》記載,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,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,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,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。顓頊的母親,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,據(jù)《史記·五帝紀》的記載,也是以昌為姓,叫做昌仆,又名為女嫗。關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。據(jù)《河圖》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,產(chǎn)生天瑞記載。從此處可以看出,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,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,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。另外《姓氏考略》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。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,其望出汝南、東海。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,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。不過,根據(jù)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的記載,我國的昌姓要數(shù)嶺南最多,嶺南就是現(xiàn)在的兩廣地帶。望族居汝南郡(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)。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。
二、遷徙分布
(缺)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。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,湯娥又稱嫦娥,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,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,生有十二月部族,簡稱“月族”,即“女族”。日族稱王為“炎帝”;月族稱王為“黃帝”。湯娥是以女子稱王,因而稱“姬皇”,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“黃帝”,因月族奉月為母,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,于是改為奉月為父,所以在其后裔中,稱母親為“阿爸”;稱父親為“阿瑪”。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;稱太陽為母親.但月族的太陽,是第二個太陽,所以,次日稱“昌”,居地為“晉”,即“亞日”,以區(qū)別真正的太陽炎帝,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?!妒酚洝吩唬骸包S帝居軒轅之丘,而娶于西陵之女,是為嫘祖。嫘祖為黃帝正妃,生二子,其后皆有天下,其一曰玄囂,是為青陽,青陽降居江水;其二曰昌意,降居若水,昌意娶蜀山氏女,曰昌仆,生高陽。”昌姓被蜀山氏繼承,世與黃帝族聯(lián)姻,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,其居地稱“晉陽”,“晉陵”,“晉城”。昌姓起源十分古老,一般有二種說法:一、黃帝有二十五子,為四母所生,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,賜給他們十二個姓。昌姓是妊姓的后代。二、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“昌意”(為嫘祖所生),他的子孫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“昌”為姓。當今湖北省仙桃市、潛江市、武漢市、黃石市、孝昌縣;河南省信陽、登封市、伊川縣、洛陽市;安徽六安市、巢湖市、金寨縣;山東省平度市;重慶市、成都市;江西省吉安市、新余市、萍鄉(xiāng)市、南昌市;湖南益陽、桃江縣;江蘇省南通市、遼寧省、浙江省、陜西省城古縣、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、內蒙古;臺灣省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。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,并且在汝南郡,東??ぐl(fā)展,逐漸形成望族,世稱汝南望(漢高帝置郡,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(qū)),東海望(秦時置郡,治所在郯,今山東郯城北)。
三、歷史名人
昌 意:昌氏得姓始祖,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,為嫘祖所生,其后代以昌為姓。
昌 仆:又名昌嫗.上古時人,顓頊之母?!妒酚洝の宓奂o》載:“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,生高陽?!币姟逗訄D》。
昌 容:相傳為殷商王女,修道於常山,扶危濟貧.食蓬縈根二百馀年,顏如二十許。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,得錢以與貧病者。
昌 豨:三國魏徐州太守。“曹操五攻昌霸不下,四越巢湖不成” 見<后出師表>。案胡三省通鑒注曰:“昌霸,昌豨也”。胡氏謂昌霸即昌豨,良確。
昌 永:字禹功,宋狀元,南宋涇縣人。靖康年間(公元1126--1127)金人侵犯京城,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,朝廷嘉其節(jié),補進義校尉。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,累遷太常寺丞。(涇縣在安徽省東南部,青弋江流域。特產(chǎn)“宣紙”。)
昌 海:明代高僧,山西省太原許氏子,隱崛圍山,刺血書五大部經(jīng)一百一十三卷,永樂詔選赴京,篡修《大藏經(jīng)》。
昌義之:(?-523)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。仕齊為馮翊戍主。從蕭衍(武帝)起兵,每戰(zhàn)必捷。梁武帝天監(jiān)初,遷北徐州刺史,鎮(zhèn)鐘離。四年,梁魏大戰(zhàn),義之率軍拔魏梁城。六年,率三千人守鐘離,拒魏軍數(shù)十萬。及梁授軍至,大破魏軍。率輕兵追至洛口而還。以功進號軍師將軍,遷南兗州刺史。不知書,性寬厚,為將能得人死力。官終護軍將軍。卒謚烈。
昌元慶:諱少九郎。嘉定(1208年)戊辰五月初六生,身長有武略,大元兵變,僉百長保障鄉(xiāng)里,人稱為安民公,屋後建百長亭,亭前起鄉(xiāng)社書院,文文山先生為記,后遭國難,帥宗族四十余人,叢義兵,護宋駕,奔福廣,宋亡,遂死於海。
昌友諒:明代遷沔始祖(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)。誥授奉政大夫,明初由江西吉安府盧陵縣淳化鄉(xiāng)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車住口橫溝轉遷沔北五業(yè)潭雞頭湖南河嶺因家焉。妣谷氏,生子孟遠。
昌應會:明代莆田人.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,縣多水患,應會輕徭緩賦,斬盡盜賊,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,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。
昌文貴:先一日,左副指揮韓成,元帥宋貴、陳兆先戰(zhàn)沒。兆先者,埜先從子,既被擒,太祖以其兵備宿衛(wèi)。感帝大度,效死力,至是戰(zhàn)死。韓成子觀至都督,別有傳。 越四日,辛卯,復大戰(zhàn),副元帥昌文貴、左元帥李信、王勝、劉義死。
四、郡望堂號
1、郡望
汝南郡:漢汝南郡治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西北)。東晉治懸瓠城,即今汝南。隋唐汝南郡即蔡州(曾名豫州)。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。
東??ぃ河卸帲阂惶幥貢r置郡,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;另一處相當于今江蘇省東??h以東、淮河以北地區(qū)。
2、堂號
雙芝堂: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:“永公者,(昌永)宋靖康時,金人內犯,永守義不屈。宋祖特賜狀元,后遷太常寺丞。其時祠內產(chǎn)芝二根,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?!?br />茂蔭堂:江西省萍鄉(xiāng)、湖南醴陵、貴州廣順堂號。
高勛堂: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。
敦倫堂:安徽省六安市。
汝南堂:湖南省桃江、益陽,湖北省江夏等地。
【昌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〖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望出東海;
源自軒轅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全聯(lián)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。
系承昌意;
源起汝南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同上。
系傳帝子;
民立生祠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昌氏來源于黃帝的兒子昌意。相傳他住在若水,娶蜀山氏女,生顓頊。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莆田人昌應會,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,輕徭緩賦,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,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。
高僧許子;
名將義之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出明代高僧昌海,太原許氏子,隱崛圍山,刺血書五大部經(jīng)一百一十三卷,永樂詔選赴京,篡修大藏經(jīng)。下聯(lián)五代梁名將昌義之,烏江人。曾官北徐州刺史,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,敵死者高與城平。城固,封為護軍將軍。
景仆德遠;
義之功高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出上古時人,顓頊之母昌仆。《帝王世紀》作昌仆,《路史》作昌嫫?!妒酚?五帝紀》載:“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,生高陽?!弊ⅲ旱垲呿湼哧柺?,黃帝之孫,昌意之子,母曰昌仆,亦謂之子樞。下聯(lián)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,烏江人,曾官北徐州刺史。
道有一容;
僧傳五經(jīng)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古代仙人昌容,自稱商紂之女,即常山道人?!读邢蓚鳌份d:“是容者,常山道人也。自稱殷王子,食蓬蒿根,見者二百余年,而顏色如二十許人?!?下聯(lián)典指明代高僧昌海,太原許氏子,隱崛圍山。
汝南發(fā)秀;
帝胄增華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,烏江人,曾官北徐州刺史。
〖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狀元揚名翰苑;
女道施惠窮黎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出南宋涇縣人昌永,字禹功,靖康年間金人侵犯京城,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,被朝廷補為進義校尉。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,官至太常寺丞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代女道昌容,自稱是殷商王女,在常山修道,吃蓬根二百余年,面色卻如二十來歲的樣子。能致紫草,賣給染工,得錢送給孤寡貧病的百姓。此聯(lián)另有版本下聯(lián)的第五字“窮”為“群”字。
〖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經(jīng)書百卷逢詔選;
勇士三千護金城。
——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上聯(lián)典指明代高僧昌海,太原許氏子,隱崛圍山,刺血書五大部經(jīng)一百一十三卷,永樂詔選赴京,篡修《大藏經(jīng)》。下聯(lián)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,烏江人。曾官北徐州刺史,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,敵死者高與城平。城固,封為護軍將軍。


猜你喜歡:
- 厚[厚、後、觜,讀音作hòu(ㄏㄡˋ)]一.姓氏淵源:單一淵源:源于地名,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孝公之子惠伯鞏之后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據(jù)典籍《禮
- 回[回、囘,讀音作huí(ㄏㄨㄟˊ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姬姓,出自黃帝臣下火正(管火的官)回祿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?;氐摚莻髡f
- 君源于山東省鄴縣(今萊州市)劉氏家族。經(jīng)其后人“劉奕君”為傳世之子啟姓創(chuàng)譜,而得“君”姓,以展后人
- 晨[晨,讀音作zè(ㄗㄜˋ),亦可讀作chǎng(ㄔㄤˇ),但不可讀作chén(ㄔㄣˊ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姬姓,出自黃帝之子少
- 釋義鈕祜祿氏,亦寫做“鈕祜魯氏”。滿族八大姓之一。簡介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,見于《皇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。鈕祜祿,滿語“狼”。滿族最
- 岑(cen 1),是出現(xiàn)于周代初期的一個姓氏,算起來已經(jīng)有了3000年的悠久歷史。關于岑姓姓源,是見諸秦相呂不韋所著的那一部自稱“有能增減一
- 先 ①通志氏族略:晉隔隰叔初封于先,故以為氏。 ②名賢氏族言行類稿:絳郡,今絳州有先氏。 ③韻會:晉有先軫。
- 怕怕進步 男,1952年7月生,湖南城步人。中共城步縣委組織部主任。
- 一、姓氏源流暴(Bào)姓源流純正,源出有一:出自姬姓,以國名為氏。從歷史文獻上考證,我國有人以暴為姓,大約是在3500年前的殷朝時期。據(jù)《
- 簡介耿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,其中較早的一支與地名有關。相傳在今河南溫縣東部一帶,在商朝時被稱為邢,由于與耿字的讀音相近也稱耿。在其第14任國王
- 郭布勒人名:郭布勒果勒敏色,清,滿洲正白旗人,乾隆間官至鑲監(jiān)旗蒙古都統(tǒng)。
- 姓氏起源出自風姓。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(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),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,國人稱為須句氏,后來改稱須氏。 出自羋姓。商代有個小
- 裔華爾街有裔錦聲
- 基本知識酒[酉、酒,讀音作lǐ(ㄌㄧˇ),不可讀作jiǔ(ㄐㄧㄡˇ)]酒(1)源于羋姓,楚公族有酒是。(《路史》)(2)以官名為姓氏?!啊吨?/div>乞北魏鮮卑后人 望族之后緡①姓考:夏時緡侯國,少昊之裔,后因以為氏。 ②國語賈連注:有仍之姓。 ③千家姓:濟南族。姓氏由來:姓氏考略:出于少昊,以國為氏,見國名記。又,姓氏辯證云:晉有大夫食邑于清,始以邑為氏??ね锰枺呼斂ば帐霞易V:清氏宗譜歷史名人:清仙姓起源-寧國仙姓辨下面是摘自《古今圖書集成》關于仙姓記錄的一些資料,之后附上了我對他的注釋,現(xiàn)與諸君共饗,如有什么見解、指正,請積極跟帖~喇[喇,讀音作lá(ㄌㄚˊ),漢姓古音讀作yáo(ㄧㄠˊ),但不可讀作lā(ㄌㄚˇ)]一.姓氏淵源:第一個淵源:源于回族,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凈陜西和青海有這種姓氏
評論
發(fā)表評論

詞典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
下載詞典網(wǎng)APP
用手機掃一掃